然享乐之余,张虞却不敢深陷其中。天下纷争,群雄逐鹿,今势如逆流行舟,不进则是为退。安乐一时,则会离败亡更近一步。圃间,张虞领着左右溜达,问道:“我欲让常林出任上党太守,并将王晨调任河内太守,不知元常以为如何?”
钟繇沉吟少许,问道:“杜畿治河内多时,政绩斐然,深得民心。今君侯调王晨出任河内太守,不知欲让杜畿坐镇何处?”
“河东!”
张虞负手漫步,说道:“河东士族林立,非大才者不足以出任。伯侯有萧、寇之才,我今欲让其出任河东太守,并辅君治理并、雍二州郡事。”
“安邑为府治,能任河东太守者非伯侯不能胜任。”钟繇点评说道:“常林素业纯固,不畏强权,历任诸县长吏,政绩出众,为君侯所提拔之人。今君侯选其出任上党太守,倒是人尽其才。”
随着疆域的扩大,张虞不可能再用亲信之人遥领的方法去统治郡治,必然要选心腹出任郡守,以代张虞治理地方。
常林则是张虞统治上党时期,最先投奔他的士人之一。而今需选拔人才出任郡守,表现出众的常林自然不能被忽视。故张虞斟酌人选之后,决定提拔常林出任上党太守。
顿了顿,钟繇问道:“那太原呢?”
“太原郡户籍殷实,并州诸氏林立。而君侯之前以晋阳为根基,兵吏家眷居住于郡中。故如欲治太原,非资历深厚,才能出众之辈不能胜任!”
念及太原郡,张虞则就犯起了难。如钟繇所言,太原郡中生活着众多士族及军中家眷,甚至还有张虞亲眷与妻族。在治理难度上,太原郡可比寻常郡县难多了。
“太原郡守人选不多,仅能胜任者有孙资、董昭、杨赞三人。”张虞说道。
钟繇摇了摇头,说道:“孙资为中都人,不宜出任太原郡守;董昭虽可出任,但资历尚浅,不可骤委大任;杨赞治理雁门有功,但因胡人深信,故不应更改他任。”
“元常可有人选?”张虞问道。
钟繇沉吟少许,看了眼同行的辛毗,笑道:“欲治太原首在法治,故非公正执法之士不能胜任。辛君性情直率,刚亮公直,故不如让辛君出任太原郡守。”
“佐治?”
闻言,张虞深以为然,辛毗资历虽不及常林,但却是他的心腹,诸多机密之事由辛毗操办。且至于辛毗的才能不用多说,不仅通形势,更能知政务。今让辛毗出任郡守,倒是没问题。
张虞转头看向辛毗,笑道:“以佐治之才,出任太原郡守,必能令太原大治。然今不知佐治愿否?”
辛毗先思考片刻,便很快拱手说道:“君侯既委大任于仆,仆岂敢推脱。况治太原郡不难,而是难在人情之上。若君侯不理人情亲友,仆将能为君侯大治太原。”
“善!”
张虞欣赏说道:“我本欲留佐治于左右辅佐,然因形势之故,需卿外任。卿上人之后,大胆治郡,无需为人情世故而忧!”
说着,张虞吩咐左右,说道:“雁门太守则由杨赞出任。”
“诺!”
“关中三辅长吏及武都太守,不知君侯可有人选?”钟繇问道。
张虞临湖而观鱼,说道:“我已表董昭为京兆尹,我翁父王公为右冯翊,左扶风与武都太守倒无人可以胜任。”
左扶风与武都太守不是没有官吏出任,而是官吏不是张虞所选,而是朝廷让远宗刘姓大臣出任。今下为了控制扶风、武都,张虞必须选人替换。
“君侯,以为孙资出任左扶风如何?”钟繇建议道。
“彦龙与我相识多年,且有同学之谊。先后治理诸县,并为我军出使关东,召诸侯会盟,乃有大功,今拜为左扶风倒是可行。”
张虞考虑半响,说道:“但武都太守不知由何人可任?”
“陇上叛军四起,武都深受其害,故汉民修坞自保,豪强并起于郡中。且武都中羌氐二种强盛,非知关西习俗,及善抚汉胡之吏恐不能胜任。”张虞忧虑说道。
“武都郡民情复杂,君侯欲用旧人出任郡守恐是不易。”钟繇说道:“君侯何不如选关中长吏出任太守,既能为君侯治理武都,更能示君侯重用关中士人之心。”
张虞微微蹙眉,说道:“选新纳之人出任武都太守,恐不能尽心为我效力!”
“陇上形势与关中不同!”
见张虞为忠诚度而担忧,钟繇解释说道:“武都临近陇西叛军,毗邻妖道张鲁,深居胡种之间,唯有依靠关中,故君侯何需为武都而忧?”
“善!”
张虞点了点头,深以为然,说道:“元常所言有理,今不妨委关中贤士出任武都太守。”
回忆脑海中所见的关中士人,张虞说道:“冯翊游殷,游幼齐,其为冯翊郡功曹,为人豪迈,关中士人多与其为友。之前凉州兵劫掠冯翊,游殷出面阻止,是为良吏。”
“我见其才德出众,故征辟为车骑府掾。今若选人出任武都太守,不如拔游殷出任。”
钟繇捋须而笑,说道:“君侯如以武都太守授游殷,不知将以何拜公达?且游殷立功之后,将以何封赏游殷?”
张虞招揽书信送到之后,荀攸经几番思虑,终于答应前来关中,暂在张虞治下为官。
闻言,张虞顿时明白,笑道:“既然如此,可让公达遥领武都太守,授游殷为武都郡丞,暂行武都郡守职。且令满宠率兵护送游殷上任武都,清除郡中贼人及恶胡。”
“君侯英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