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民间的《状元歌》便是描写上榜学子,尤其是状元入宫时的场景。
那排场之大,观摩人数之多就足以让天下学生感叹“大丈夫当如是也”,觉得一生若能金榜题名,进士及第,才不枉人间走一遭。
刘瑞虽不计较细节,不喜欢形式主义,但也明白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道理。尤其是这时的文人还保留着战国士子的高傲姿态与竞争精神,所以把进士进宫的排场搞得光鲜宏大也有助于宣传科举,从而引出深山里的大贤或是在其他地方难以出头的人。
“主君戴着这朵红花倒显得风流倜傥。”文党的妻子接到书信后便随着文母赶来参加招待学子的琼林宴,然后同婆母在文党进宫的当日起了大早,兴致勃勃地瞧着文党穿上宫里送来的冠冕华服,戴上一朵绢绸做成的红花等候太仆的马车,忍不住揶揄道:“妾见主君人逢喜事爽,真是瞧着比平日里还要年轻几岁。”
“新妇(媳妇)说的没错。”文母也是满脸笑容地瞧着意气风发的儿子,眸中似乎有泪光闪烁:“可惜你阿父看不见你今日的样子,不过他在天上也会感到欣慰,然后同文家的列祖列宗一起保佑你。”
说罢,文母还擦了擦眼泪,努力不让自己在大好的日子里显得晦气:“瞧我这糟糕的样子,怕是你父天上有灵也会怪我误了喜事,让人忧心。”
文党与文妻见状,自是一阵安慰。
好在这时太仆的车马已到。
有小吏牵着戴着红绸的高大骏马到文党面前,扶其上马后又与其他学子的车队汇合,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向宫里驶去。
除了文党,同样获得御赐华服与冠冕的还有进士及第的另两人。只是与文党相比,榜眼的汲黯与探花的颜异没有红绸,冠冕华服也远不如文党身上的精细。并且二人的位子也在文党之后,得到的关注自然不如文党多。
不过跟进士出身的七人,以及进士及第的几十人相比,骑在马上的汲黯颜异还能称得上风光无限。
至少能让排名第四的张汤握紧拳头,眼里满是不甘与嫉妒。
进士出身里的第一人又如何?
战车上虽也能与沿途的黔首们一一互动,收到一些热情妇人的花束或是读书人的拱手祝贺。可是跟骑马的前三相比,他还是在名分和待遇上矮了一头。
而这一头便让自制力惊人的张汤差点绷不住脸上的镇定,险些在公众面前掉了姿态。
好在心里不大舒服的还有被压了名次的郑当时与卜式。
进士出身好歹能在战车上接受众人的艳羡眼神,而同进士出身的却只能共用马车,借着小小的窗口观察盛况,又喜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