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只是粘上了一点小边边,但是和之前可怜巴巴的模样也是不同了。
画风还是粗粝的,质朴的,但是,在很多细节的地方,还是做了很多的改进的。
成片出来的效果比一开始预计的要好多了。
可以说,迷宫能够拿到提名,和这笔经费也有脱不开的关系,若是按照一开始扣扣搜搜的拍摄方式,说不定那些眼光刁钻毒辣的评委也看不上。
因为实在是过于质朴了。
然而,有了这笔投资,整部电影的质感一下子就提上去了,变成了有质朴的故事内核却有一副不错的卖相的一部电影。
成品出来之后,吴迪也是深受鼓舞,按照这样的架势,一旦得奖归来,放到院线上,大约也不会那么无人问津的。
至少,营销得当的话,捞个回本是没问题的。
这样好的一部影片,如果不是遇上了吴迪,恐怕就要继续在箱底压着,还不是因为小齐不善应酬交际。
拉不到更好的投资人?
当初就不行,现在到了这样人头攒动的场合,就能行了?
我们当然不应该抱着这样不切实际的幻想,幸好,吴迪来了,有他兜着,应酬这件事就不需要小齐操心了。
弄巧成拙的话,也挺尴尬的。
这不,在高朋满座的宴会场里,吴迪举杯,笑嘻嘻的参与其中,酒桌上的通用语言自然是英语。
有了系统助阵,这些自然都不在话下,就连小齐也是震惊连连,吴老板可以啊。
不只是英语溜得很,就连法语也能拽上几句。
他哪里知道,这还是吴迪收敛过后的结果呢,要是开大的话,这一桌的人都能被他聊趴下了。
现在的他岂止是精通英语法语,什么意大利,西班牙也是不在话下的。
更加令人惊喜的是,导演大礼包,居然派上了用场。
虽然大家都是在应酬的一个状态之中,说的都是些商业互吹的场面话,但是呢,即便都是客套话,那也是有差别的。
人家都是搞电影的,聊得那都是专业性的话题,而吴迪呢,显系半路出家。
很多导演根本都没有听过他的大名,别说是吴老板了,就连小齐在他们的眼中也是毫无存在感呐。
没办法,这就是现实,即便昨天晚上迷宫已经进行了首映,评委们给出的现场评分也是非常的好。
反响也不错,但是从那个观赏的场景一走下来,回到现实当中,评委们对小齐的态度可就没那么热情了。
更加可悲的是,现场没有一位老前辈可以给小齐一点支持,这一次的评委会当中,居然没有国人。
这就很不利了,是这样的,每一届的颁奖典礼上,总是要有很多新人涌现,不管是导演还是演员,这些人就算是有十分出色的佳作报送上来,在国际电影圈里也一样是寂寂无名的。
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老前辈的带领,带着他们和那些同行大导演和着名的制片人认识一下。
有前辈们的面子在那里,就算对方对新人一点都不了解,总也会给几分薄面的。
这个话题不就打开了吗?
这一次可倒好,到了水城,吴迪和小齐才震惊的发现,在整个内娱团队里,他们两兄弟还算是资深的了。
小齐先放在一边,吴迪可是已经有了几部重要作品的,现在也正当红,另外的那部短片剧组,基本上都和素人没有什么区别。
本来这一类的电影,关注度就较低,一般来讲也找不到明星们来主演,从导演再到前台表演的人,大多都是些新人,不止如此,相比电影长片,短片在电影节上也是比较边缘化的奖项。
即便是电影节上也设置这个奖项,奖项之间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都是平等的。
获奖的作品呢,都可以得到一座金灿灿的奖杯,至少对于进入主竞赛单元的影片是如此。
但是呢,话虽这样说,不同奖项之间的含金量还是大有不同的,每一年,人们关注的,可以叫的上号的,都还是那些长片。
短片明明每年也都有获奖的,但是,能够说出其中一部的人都已经可以算是电影爱好者了。
甚至可以说是狂热型。
短片尚且如此,就更不要说入围次级单元的影片了,这些影片来到电影节,主要就是为了找一个存在感。
同时呢,丰富一下自己的履历,尤其是对于导演而言,入围三大的履历是很重要的。
你以为横空出世的名导真的有那么多吗?
那样的天降奇才,终究只是极少数,更多的导演,即便是在三大这样的专业性最强的电影节上,也是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向上攀爬的。
绝大多数导演斩获主竞赛的大奖,通常都是在三四十岁之间,这既是那么创作的高峰期,灵感和经验都达到了巅峰,容易拍出质量上佳的作品。
除此之外,导演个人在电影节上的履历也攒的差不多了,从次级单元,到斩获小奖。
再到入围主竞赛,最后呢,提名有了,奖项也有了,如果单纯依靠刷履历闯三大的话,一位导演至少需要三部以上的佳作。
那么,掐指一算,大约也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才可以在三大上正式有所斩获。
于是,小齐和吴迪来到三大现场才赫然发现,不只是没有能够引领他们的老前辈,反而是他们自己就化身老前辈。
那些拍短片的,比小齐还更加不擅交际,要是按照这个节奏发展,恐怕这一场盛会就变成了热热闹闹的来参加,最后却在国内毫无水花。
根本就搞不起来热点嘛。
辛辛苦苦得了奖,却不能在国内抬高身价,获得圈内的认可,这不是白费了功夫?
你要知道,长片的获奖者,总是会自然而然的受到更多的关注,有的时候,只要一部电影能获奖,不必他们费劲宣传,他们的同行也会自然而然的包围上来,对他们吹吹捧捧。
主动给他们送上资源。
没办法,谁让圈里就是吃这一套呢!
只要有市场,那就有人捧,不过,相比之下,短片奖项的获得者,可就境遇差得多了。
甚至都不能说是一般的差,很多短片奖项的获奖者的待遇甚至都比不上次级单元的奖项获得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
还不是片长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