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草不敢乱说,只小心提醒道:“皇上,奴婢已奉皇上旨意,叫他们都散了。”
易铭见他死脑筋,骂道:“你他娘的,散了就不会叫回来呀?难道陪老子打打牌你们也敢反对?”
秦草尿都吓流了,大声道:“皇上,奴婢不敢!奴婢不敢!”他说着,赶紧朝身边几个太监使眼色,这几个终于懂了,自去宣尤华等人不提。
接下来十来天,易铭就在宫里,除了里头各处走走,未出紫禁城一步。而东北西南大事,他委托秦任、韩知礼等自行商议处置,后来觉得几个人少事情多,忙不过来,他又将顾炎武、范旷、方以智、黄宗羲、尤华、许铎、何晏、吕复、施道、张开等,均充实到内阁。这人多了,主意就多,所以对于大秦国事,这帮子人,个个献计献策,倒还处置妥当。举凡有争议或拿不定主意的,一般涌进宫内,请示易铭圣裁。
易铭多叫上如意,顺便喊上邹湘兰,这儿走在、那儿看看,或逗如意玩儿,同时也顺便逗逗邹湘兰玩儿。
幻生是接回来了,易铭安排他和魏如是、邹湘兰、如意均住在钟粹宫。后来嫌远,觉得两个分开带更好,就又让魏如是专带幻生,住在了未央宫,也就是后来的太极殿。这样离易铭住处近一些,易铭想见幻生了,其实是想见魏如是了,或叫魏如是将幻生带来,或自己过去,要快捷一些。
不觉又半月将过,两方传来消息,原来东北形势多有转变,而西南吴三桂那里却大体平静。
单说吴三桂,原来吴三桂自从扯旗造反,他“周国”大军,入陕甘之地,岂料大秦经营西北的,为冯德清、王定国、郑可望大军,前头刚收复新疆、西藏等地,还进军中亚,兵锋所至,百战百胜,正是气势正旺的时候。所以“周国”大军和大秦西北军,打了一年,未分胜败。因旷日持久,吴三桂后防不稳,他无奈之下,只好退军。后来意图占两湖,只是在湖南、湖北的李过、高一功、郝摇旗、刘体纯、李来亨等,死命抵抗。吴三桂虽然兵精粮足,奈何这几人都不是省油的灯,所以吴三桂占不到什么便宜。后来两军对峙,互有攻守,长期拉锯,只苦了两地百姓。正欲养精蓄锐,再征大秦之际,京城却传来让他惶恐不安的消息。当然,这个对他不利的消息,正是易铭从天而降,平定吴琦玉乱党一事。
吴三桂反了大秦,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虽然出于琦玉猜忌逼迫,自从赵龙甲全家惨死,让他担忧不已,后来种种迹象表明,下一个可能就是他,所以加之琦玉一逼,吴三桂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就反了。让他多少有些遗憾的则是他那个宝贝闺女,也就是韩知礼媳妇如玉因此被牵连,落得个玉陨香消的悲惨下场;原因之二,则是他眼见大秦内乱,吴琦玉丧心病狂,对大秦重臣朱信、秦任等人,要么加紧迫害,要么百般打压,宗政军务,因此混乱不堪,天下万民,民生愈艰、怨声载道,这让他感觉有了可乘之机;其三则是东北有吴能奇拥兵自重,与李淏血战惨烈,双方损失较大,难以对他形成实质性的威胁。而东南钱虎乙坐大,掌管了江南、浙江、江西、福建四省大权,如此下去,恐怕成尾大不掉之势。所以他暗中去信,邀约钱虎乙一同征伐大秦,只是钱虎乙历来阴险狡诈、两面三刀,来个坐山观望,两面都不得罪。吴三桂也拿他无可奈何,于是转而下苦心经营西南,妄图割据一方称王称霸。
只是他的这个千秋大梦,因易铭无故又回了大秦而破灭,易铭以雷霆万钧之势,一日之内,就平定了吴琦玉一党。那吴能奇远在东北,兵锋不至,所以眼看着大秦一朝,在易铭强力整饬下,迅速平定下来。而越是这样,吴三桂越是心慌,他深知,大秦皇帝一旦重归大位,接下来就会对他和吴能奇、钱虎乙下手。
而正当他这样想的时候,东南就传来了钱虎乙被其副将、也是他历来颇为信任的吴中侯褚正烈率军攻杀的消息。
这消息让吴三桂心惊肉跳,原来他邀约钱虎乙造反,也算上了褚正烈一份,当时自己亲自修书数封,交亲近之人递与褚正烈堂前。然而褚正烈态度一直模棱两可,吴三桂还因此一度看不起褚正烈,以为他胸无大志,更没有男子汉的胆子。这下看来,这家伙连钱虎乙都给灭了,哪里是没有胆子,而是胆子超大!吴三桂深知,褚正烈上表效忠大秦,无异于把他逼入死地,因为这家伙手里,掌握着吴三桂造反的铁证,而这证据,就是那几封密信……。
吴三桂一旦想到这里,往往被自个儿吓得半死,因为吴三桂再不济也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虽然自视甚高,大秦众将他除了佩服吴能奇、钱虎乙,其他就如李过、高一功等,也一概轻视有加。只有那高高端坐的李易铭,他无论如何都自认不是对手。使他害怕的当然还有一人,不过这人,照大秦的官方说法,早就死了,而这人,正是李千秋。
吴三桂夜不能寐、茶饭不思,就这么寝食难安过了一个多月时间。他在等,等吴能奇举动和皇帝对他的态度。
而大秦皇帝前头电文,对他似乎并未过多指责,这让他觉得心里更加没底,他同样知道皇帝秉性,举凡大秦皇帝骂人的时候,反而让人放心,就自己举兵造反这么大的事,大秦电文只字未提,还告诉他,只要他退兵,去除帝号,臣服大秦,他就还是西南最高宗政军首长,也还是“周兴侯”,更视他为大秦臣子。
他很快等来的这个消息,让他对皇帝意图,更难揣摩,于是只得又召集他那些谋士将领年,集中会商。但手下众人,意见不一致,议着议着,却明显分为截然不同的两派,一派主战,一派议和,让他二心不定。
又过了一些天,却又传来大秦皇帝赐封他为周王的电令,允其世袭罔替。非但如此,又恩赐吴应熊离京入川,与他父子相聚,甚至还封了吴应熊为“川中侯”。同时,大秦还拨了亿万之巨的粮饷,犒赏他平定南明、镇守西南之功。
吴三桂拿着明传电令,更不知是喜还是忧,他得了天大的封赏,虽然心里还是不踏实,却更让他难下决心。他照常召集手下兄弟伙,议了两三天,形成两种意见。其中马宝、王屏藩、胡国柱、王绪等,坚决要求吴三桂举兵造反,力主吴三桂照当年大秦用兵模式,举兵东征北伐。说可与东北吴能奇消除他年误会,最好结成同盟,与吴能奇遥相呼应、东西夹击,灭了大秦共分天下。而郭云龙、杨坤等,则一再劝吴三桂接受大秦赐封,毕竟坐拥三省,获利巨大,何况西南本就半个天下,皇帝许其世有其地,乃是天大的信任和无上的荣光。吴家因此更要忠于大秦,为大秦扼守西南半壁。同时,应通电全国,与吴能奇彻底决裂,要求皇帝允其带甲北上,出兵讨伐吴能奇这样的乱臣贼子……。
吴三桂历来重视郭云龙意见,心里就同意了大半,再问了手下众人,那主战的见他心意如此,也不好再说什么。而吴三桂同样看重的方光琛,时下生死不明,所以吴三桂虽然几度迟疑反复,后来想定了,还是发报大秦,接受赐封,上表臣服。
看到吴三桂的决定,易铭及大秦众臣,算是放了心,于是集中精力,一门心思对付吴能奇。
蒙古诸王,也颇能认清形势,所以按兵不动,都只作壁上观。吴能奇情知如此下去,无异于坐以待毙,但他不想妥协,于是纠结五十万大军,在沈阳誓师,发布檄文,历数大秦之非,随后倾巢而出,一路直向山海关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