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都没搞成,但是邛崃的老百姓们过了几天安生日子啊。这大概是他们人生之中过的最为幸福快乐的日子了。
家里的人不为一些小事情吵闹。
天下事,就是家事。家事就是天下事。
原因就在此。
大国不宁,小家不安。
小家不安,大国势必不宁。
蒙毅本来还以为自己做的很好,
只是,蒙毅这个搞法,还是被人诟病啊。
在咸阳城里养尊处优,啊不是,是每天兢兢业业、按部就班摸鱼的皇帝,还是又一次收到了告蒙毅的状子。
大臣们本来就对蒙毅心有怨恨,就等着他露出马脚,好参他一本。
虽然大臣们也恨皇帝,但是皇帝能让他们做到也去爱他,舍不得他。让人爱一个人,或者恨一个人,都是挺简单的,但是让一个人对一个人又爱又恨,这就难了。
但是蒙毅不一样了,年纪轻轻,不懂这世界的规则谁来制定。
自从蒙毅提出建设五都以来,他就只想着单纯地执行皇帝的意志,完成任务,始终没想着给大臣们一点做手脚的机会,捞不着油水。
而皇帝的话,和蒙毅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是非善恶观念来抗衡,根本没有多大的影响力。
说实话,秦二世还是太奸猾了。
蒙毅这样的人,是完全消化不了秦二世的做法的。
蒙毅永远也学不会秦二世到底是怎么做到百般变化,但是始终坚持做一件事。
甚至于,蒙毅有时候有些看不惯皇帝的惺惺作态,不理解皇帝的虚伪,不喜欢皇帝表面一套背地一套。
若非扶苏身上有所有人都最喜欢的东西,蒙毅可能远离他吧。
蒙毅挡住了众人发财的道路,本来也就离死亡不远了。
可惜他还浑然不觉。
皇帝看到文书,也是气得眼耳口鼻都要冒烟了,“这个蒙毅,真是不把朕的话放在眼里。”
陈平早就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
蒙毅这个人,说到底是太上皇的亲信,虽然归附了皇帝,但那也是太上皇的意思,再加上哥哥劝阻这才安在秦二世身边。
他的心里对秦二世,始终是不能像秦始皇那样。
这回出事,也实属意料之中。
秦二世倒是没陈平脑瓜转的这么快。
“陛下,事已如此,还是想想该由谁去收拾局面吧。”
说到底,陈平怎么也想不通,皇帝怎么会派蒙毅这个愣头青去建设五都。
陈平说罢,这才意识到自己方才言语之间有些不合适。
他把头低下来。
不料,秦二世却望着陈平,反复看了又看后说,“朕觉得,你就挺不错的。你小子,像是泥土里的泥鳅一样,滑不溜秋的。”
“谁也捉不住你,谁也不能奈何你。”
“去吧,和蒙毅搭个伴,把成都的经济搞起来。”
“成都是个重地,毗邻着太多战略要地。”
“搞好成都的经济,也能够帮着养活周围的一批人。否则,建立这经济大都意义何在。”
皇帝给的差事,恰恰是陈平梦寐以求的大事。
陈平一直都想干一番能够名流千古的大事。在来到咸阳城后,他看到哪怕是一个才能平庸的人,也能因为平台,因为站位高,所以得到绝佳的资源,从而得以有机会名垂于竹帛之上。
这就让陈平感到更愤懑了。
而有了这样高的平台,却还需要一个好的机会。
一个能够彰显自己实力的机会。
陈平是个才士啊,对一个才士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才干能够被发挥。
因为最折磨有才华的人的事就是不给他事情做,反而让他白白的去享受荣华富贵。
这比用刀子去剜掉一个人的心脏还要难受。
成都之富饶,被冠以“天府之国”。
实际上,历史上有多个地方先后被视为富饶的天府,但持续繁荣的只有成都平原——天府也几乎成了成都的代名词。
繁荣一时的邯郸、临淄,后来均走向了衰落,与其同为“五都”之一的成都则长盛不衰。
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秦初,在天下人口不过五千万人时。
成都的人口有7万6千户,约合40万人,其繁华程度,跟东方的都会临淄遥相呼应。
成都出品的“蜀锦”,热销大秦每一个地方。
成都不仅在人口方面突出,而且在文化、教育等众多领域都全国领先。
蒙毅这次来成都,主要任务就是来这里发展一个更大的纺织厂。
帝国正在工业革命时期,任何的经济建设,都一定会有工业革命的影子。
来成都建立经济大都市,可不是单纯就为了让这里的经济变得繁华起来,更重要的是把工业革命的成果带到这个都市来。
在历史上,西汉在成都设立的管理丝织手工业的机构就是“锦官城”,用民国四川文人李劼人的话说,这是最早的“特别工业区”。
从汉初开始,“锦官城”园区主打产品就叫“蜀锦”,是名副其实的地理标志产品,行销大江南北。
汉武帝的“五星出东方”护膊,就是产自成都的蜀锦。
而成都所出的漆器,比织锦更早打出了名堂,战国时期已流通到中原及部分海外地区。
公元前139年,当时尚未打通丝绸之路,首次出使西域的张骞在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大夏(今阿富汗)等地发现,这里竟有从身毒(今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转运过来的蜀布、邛竹杖——从描述可看出,这两款产品都来自成都平原。
汉代朝鲜半岛的乐浪郡故地和蒙古国的考古发现中,均曾发掘出带有“蜀郡工官”的漆器。其中,一款叫“金错蜀杯”的成都漆器是热销款。
也就是说,成都的经济底蕴是非常棒的。
一旦成都成为经济大都,周围的城市很快就会跟着发展起来。
而恰恰因为,成都的底蕴实在是太棒了。
这里变成了最适合移植工业革命成果的地方。
纺织、漆器,这两个大类,一旦开设工厂,那就是提供上万个岗位。
秦二世就把这么重要的活给了蒙毅。
大臣们那都是算死了。
在臣子们心中,皇帝心中的臣子其实就两类。
一类只有大臣把事情都干好了,皇帝才会给机会让他们升迁。
另一类是,朕为了让你升迁,才让你去办这个事。
可想而知,蒙毅把这件事搞砸,皇帝有多气恼。(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