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就是,在杜小蕾派出的特使到达安曼之前,约旦国王就重申了中立政策。
为了表明坚定不移的中立立场,约旦国王没有接见中国特使,只是安排一名副部级官员前去接待。
至于这轮外交活动产生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十一月十一日,杜小蕾亲自跟约旦首相通了电话'>,直接提出借道约旦,结果被约旦首先婉言拒绝了。
也正是如此,蒋博文的作战设想彻底落空。
进攻打不成,就只能在防御上做文章了。
前面已经提到,蒋博文早就料到以军会借道约旦,而且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以军要想快速突破,唯一的办法就是借道约旦,不然就得在戈兰高地上打一场消耗战,丧失大纵深突破的机会。
针对这个设想,蒋博文决定扩大叙军的防线宽度,而且改变防御部署。
按照他的安排,叙军仍然得把主力留在库奈特拉省与德拉省,重点盯防戈兰高地,因为就算以军打右钩拳,也会在戈兰高地上发动猛攻,设法牵制住叙军主力,并且在阵地战中消耗叙军预备队,然后再从南面杀过来,通过一次漂亮的迂回包抄,一口气吃掉南部地区的数十万叙军。
只是,在重点盯防戈兰高地的同时,叙军得把防线向东延伸到苏韦达省南部的布斯拉。
当然,蒋博文没有对叙军提出过分要求,这条防线的强度并不高,在接近五十公里的正面宽度上,只有两个叙军步兵师,后面还有一个装甲旅做预备队,其主要目的不是把以军挡在国境之外,而是迟滞以军的推进速度。
按照蒋博文的设想,这里将成为以军的陷阱。
也正是如此,蒋博文决定在苏韦达附近即苏韦达省南部高地上部署机动反击部队,等到以军打过来之后,从其右翼发起反冲击,然后绕到以军背后,切断以军交通线,围歼以军突击部队。
当时,以军侦察兵在苏韦达省遇到的,正是蒋博文派去的先头部队。
为了达到突然袭击的效果,部署在苏韦达附近的部队必须做到绝对隐蔽,只是现在看来已经不大可能了。
问题是,当时蒋博文并不知道以军侦察兵发现了他的小动作。
直到十一月十五日,一名在南黎巴嫩上空被击落的叙利亚飞行员,在真主党游击队的帮助下回到叙利亚,才带回来了一条至关重要的消息,以军已经进入南黎巴嫩,而且伪装成了黎巴嫩国防军。
蒋博文还在将信将疑的时候,军事情报局送来了一份关键情报:运送六个装甲旅主战装备的船队已经到达雅法港。
这份情报还提到,以军已有足够的实力在北方发动一场战略性进攻。
综合其他方面的情报与侦察报告,蒋博文猛然意识到,以军已有足够的实力从戈兰高地两翼发动钳形攻势。
也就是说,以军很有可能通过贝卡谷地绕到叙军大后方。
问题是,当时没有任何直接情报可以证明蒋博文的判断,反而是以军在戈兰高地与约旦河西岸的集结行动已经得到证明。
权衡利弊之后,蒋博文在十五日夜间,从预备队中抽调两支突击集群派往霍姆斯。
以军要是走贝卡谷地的话,肯定得从霍姆斯南面杀出来。蒋博文的设想是,这两个突击集群至少能拖延以军一阵。以第十三集团军的战术机动能力,只要有十来个小时,他就能腾出手来收拾这股以军。
很明显,蒋博文依然把重点放在南面。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完全正确,以军没有把赌注押在贝卡谷地,仍然采取了以南面突破为主的进攻策略。
更重要的是,两个突击集群,总兵力也就两千多人,很容易隐蔽前行。
要知道,直到十五日夜间,第十三集团军的部署还在进行之中,所以以军的侦察系统不大可能关注这支小股部队。
事实上,巴拉姆也确实没有注意到赶往霍姆斯的中队。
十五日夜间,六个装甲旅陆续接受装备时,巴拉姆向前线部队下达了作战命令,预定在十六日凌晨两点发动进攻。
第三十二章针锋相对
第三十二章针锋相对,到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