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荀彧的百般劝阻下,曹操虽然还是非常担心雒阳朝廷里、会有人响应刘备,但还是暂时打消了再次迁都的念头。
只是在过完年后,进一步加强雒阳皇宫的禁卫,对皇帝和其他皇亲国戚的监视,也愈发严密了。
对面的刘备,正在忙着变法改革、推进吏治和财税的进步,功业愈发蒸蒸日上。而曹操这边,却什么都做不了,大量精力都放在了严防死守的内耗上。
大过年的,才刚刚过完上元节,雒阳皇宫的宿卫就又加强了。天子的行动范围,也进一步被限制。
一些原本可以借故见到皇帝的官员,在新形势下,也越来越难见到皇帝,尤其是皇帝那些后妃的家眷,也不被允许入宫探视——曹操可不想这时候再出一个董承,他对于外戚的提防,绝对是最严格,戒心也最重的。
这一系列的变化,皇帝和他身边的人,感受自然也是非常明显。
尤其是皇后伏寿,她本就在前几年迁都回雒阳时,死了父亲。伏完当时病重经不起折腾,最后死在了许县。这一切旧怨,都让伏寿对曹操颇为仇恨。
但当初伏完毕竟是病亡,曹操也找不到伏家的罪过,何况伏寿的母亲还是桓帝的女儿、公主,所以伏家其他人这几年并没有遭到清算。伏寿之前还可以和兄弟相见,她那些娘家亲戚还能入宫探望。
现在曹操提升了安保等级,伏家一个亲戚都进不来了,伏寿愈发感受到孤独和恐惧。这一切,都促使她找机会跟夫君刘协商议,找机会破局。
伏寿不止一次跟皇帝提到:“陛下,曹贼逼迫越来越急,越来越严,真要留在雒阳城内,等到宗伯勤王大军打到这儿,以曹贼的丧心病狂,只怕到时候他活不了,他也会拉着皇家垫背。不如早做打算,设法在危急之际逃出雒阳……”
刘协听了这话时,第一反应还是反对,他误以为自己的妻子也是在劝自己迁都:“连你都要劝朕迁都么?朕早就对天下人说过,这辈子就定都雒阳了!当年董卓之苦朕吃够了!死也不会再迁都的!”
伏寿立刻解释:“臣妾不是劝陛下迁都,臣妾岂能不知陛下心意?但危急时刻,暂时离京避祸,又怎能等于迁都?
当年十常侍之乱时,宫中大火,杀戮遍地,陛下当时还是陈留王,不也跟弘农王一起,出奔北邙山避难了数日?臣妾只是希望真到了危急时刻,能这样暂避一下。”
刘协听后,这才没那么抵触,但内心也不由愈发纠结痛苦起来,因为他被迫回忆起了很多痛苦的往事。
二十三年前那个夜晚,也就是十常侍杀大将军何进、随后袁绍带着军队进攻皇宫杀宦官的时候。
刘协和刘辩一起,被张让等宦官裹挟着逃出雒阳北宫,去北邙山黄河边流落了一阵子,最后被护驾的军队和赶来的董卓送回雒阳。
当时他兄长才是皇帝,刘协只是陈留王,一个九岁小孩,回宫后几个月,才被董卓立为皇帝。转眼二十三年,他都从九岁长到三十二岁了。
颠沛流离了那么多年,当了那么多年傀儡,难道又要经历一次这种事情?
刘协陷入了痛苦的回忆,过了好一会儿,才忽然拧着眉头,想到了一种让他不快的联想:“当年朕跟皇兄出逃,后来被董卓送回来,立为皇帝。如今朕要是再出逃,岂不是要被宗伯送回来,宗伯岂不是扮演了当年董卓的角色……为何会这样。”
伏寿听了夫君的顾虑,一时也陷入了沉默不语,完全无法回答。
确实,如果按照这个历史模板去套,当皇帝为了避祸而暂时逃离京城时,曹操扮演了当年十常侍的角色,刘备岂不是就成了当年的董卓?那最后到底谁是董卓?
刘协忽然觉得,自己要是跟着曹操再迁都去长安,那曹操就成了董卓、刘备就成了当年讨董的曹操。
而自己要是不去长安,只是在雒阳陷入攻城战前夕,暂时逃出去,等雒阳打完再被刘备护送回来。那曹操就成了十常侍,刘备成了董卓。
不管自己去不去长安,似乎都有一方手握天下兵权的重臣,能类比代入董卓的角色!
那他刘协的活路在哪里?
刘协陷入了深深的怀疑。
当年董卓进京后,可是要行废立之事的,当年自己还有一个兄长可以被废,然后轮到了自己。但现在自己可没有弟弟、儿子了,要是自己被废,谁会被立?
那一刻,虽然不愿意去想,但站在刘协的立场上,刘协还是不由自主想到了宗伯刘备自立的可能性……
这不能怪皇帝,皇帝要这么想,也是很正常的,这只代表他自己的脑内活动。
……
刘协并没有立刻做好“筹备必要时设计逃出雒阳”的计划,但是皇后伏寿,却比他更激进,已经忍不住开始布局了。
皇后能联络到的人并不多,也就一些近侍的官员。
所以,耿纪、韦晃这些原本历史上建安二十二年邺城之乱中动手的骨干,现在伏寿是一个都联络不上的。
伏寿能联络上的,也就是太医令吉平。
因为太医令是经常要进宫,负责帮助皇亲国戚诊病的,曹操不可能隔绝他。
伏寿这几年本来就长期悲伤、抑郁,身体不好,经常需要治疗,也就有很多机会隔着帘子见到吉平。
吉平原本历史上也参与了反曹,自然是有忠义之心的,听皇后说皇帝也有“遇到危险时设法避祸”的想法,吉平便当真了,并没有考虑是否有“皇后背着皇帝私下安排”的可能性。
然后,伏寿和吉平这个小集团,从建安十八年正月底开始,就暗搓搓谋划着一些事情。
可惜,吉平的段位还是太低。他一个太医令,搞政治权谋的水平实在拙劣,虽有忠义之心,还是很快就被曹操破获了。
这一世,吉平倒是没有捞到给曹操治病下毒的机会,他也不是因为下毒穿帮的,纯粹就是因为帮助皇后联络外人,暴露了。
曹操得知后,自然是大怒,立刻把吉平抓来,上了大刑。
对于拥汉派而言,此事唯一的幸运,就只是吉平的落网,并没有牵连到耿纪、韦晃和其他朝中的暗中反曹官员。
因为现在的吉平,确实还没有跟耿纪、韦晃深入合作,哪怕之前有点正常的同僚交往,但那种程度的同僚交往人太多了,被吉平看过病的朝中大臣也太多了,曹操不可能以那个为标准搞株连的。
否则雒阳朝廷就剩不下几个文官了,连曹操自己的心腹,都有很多找吉平看过病的,曹操本人也被吉平看过病。如果以“吉平看过病”为标准就杀人抓人,那就得把朝臣清空了。
所以,最后的结果,就只是皇后伏寿被作为主谋,揪了出来。
曹操不知道伏寿背后还有没有刘协。
但就算有,这个案子也只能到此为止。
否则岂不是成了“陛下何故谋反”?
加上曹操也确实没抓到刘协已经直接参与进来的证据,这也算是让曹操稍稍松了口气。
眼下这节骨眼,外有刘备重压,内部是断断不能再出一丁点问题的。曹操只能是选择快刀斩乱麻。
于是,吉平就被曹操先关起来,严刑拷打,但暂时还没杀——曹操最后肯定是要杀吉平的,但不是现在,稍微留几天,这条命还有别的用处。
然后,曹操命令自己的白手套、侍中郗虑,进宫“邀请”皇后伏寿。
伏寿哭天抢地,希望刘协救她,但郗虑坚持把皇后带走,还对刘协保证,只是把皇后带走问话。
过了几天,伏寿就“用药不当,原有病情加重而暴毙”。
随后曹操阵营公布的伏寿死因,是患病期间、被太医令吉平乱用药,导致死亡。
吉平乱开虎狼之药,害死皇后,枭首,夷三族。
至此,曹操终于杀了皇后,也解决了伏家对他的威胁,彻底把外戚之患斩断了。
曹操很清楚,到了这个节骨眼上,能帮着皇帝搞事情的,主要也就是外戚了。
因为外戚可以进宫探亲,帮皇帝内外联络带消息,只要外戚都不能进宫,皇帝就彻底被隔绝耳目了。
曹操没有选择公开给皇后定罪再杀,而是毒死,这也是无奈之举。
原本历史上曹操的势力更加庞大,也更不带怕的,可以做得更激进,把皇后“幽闭而死”。说是幽禁后自己死的,其实就是拖到冷宫直接绞死。
这一世,没敢给皇后定罪废黜,看起来温和了一些,但也遗留了一些问题——皇后没罪,就没法大张旗鼓,把她全族都杀了。
原本历史上,伏寿死前是有罪的,所以她“兄弟、宗族共百余人”,都一起被曹操杀了,几乎算是灭门。
现在这一百多口伏家人,总不能都因为千奇百怪的原因暴毙吧?曹操也只能把这些人都先软禁起来,严加看管,等风头过去了,再慢慢想办法分批处理。
看管的理由,也只是照顾这些人的生活起居,怕非常时期有人要害他们。
这个理由也不用公开宣扬,就只是低调实施,尽量“只做不说”。除非是有头铁的非要逼问,再私下里解释一下。
……
皇后伏寿之死,虽然不是明着定罪后再死,但刘协当然也看得出来,那就是非正常死亡。
什么被吉平用错药而死,刘协又不是弱智,这种借口怎么骗得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