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看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蜀汉之庄稼汉 > 第0885章 传世的治国之道

第0885章 传世的治国之道(2 / 2)

山河堰是高祖皇帝为汉王都南郑时,在汉中修筑的最早灌溉工程,同时也是汉中最重要的灌溉工程。

所以汉中所产的粮食,不仅能供应驻在汉中的大军,甚至还能挤出相当一部分送到陇右。

天下有四大人工修筑的灌溉工程:关中的郑国渠、白公渠,蜀地的都江堰,汉中的山河堰。

所以关中和蜀地乃是同为天府之国。

虽说现在司马懿正在关中着手屯田,但关中残败已久,想要恢复,非两三年可为之。

更兼关中现在是汉魏两国相争的前线,司马懿就是把屯田技能点满,也不可能比得过都江堰这种大后方。

四大灌溉工程,大汉占其半,再加上提前开发出越巂郡孙水河谷这个蜀地第二大平原。

配合先进的耕种方式,以及生产工具,随便挤一挤,都能挤出不少粮食。

这就是冯鬼王卖粮食给荆州的底气所在。

毕竟现在凉州在手,有了青储塔,有了草场,大型牲畜代替人力进行耕种,必然是大汉的趋势。

只要真拿下了关中,安心耕耘几年,那真是要考虑谷贱伤农这种事情。

毕竟生产方式提高了,粮食产量提高了,人口反而下降了,这粮食让谁吃去?

当然,这是大汉拿下关中的前提下。

至于现在么……只能是高价买粮了。

毕竟南乡交易所的粮价都已经过了两百钱。

其实这条红线被越过,是冯永默许的。

南中的铜矿已经正式产铜了,再加上票子这种东西的印发,大汉这些年来经济向好,要说没有通货膨胀,那就是自欺欺人。

所以让粮价在这个时候稍稍过两百文,可以让某些人放松警惕,让他们的胆子放大一些。

韭菜嘛,割完后要记得多松土,浇些水,不然怎么能让它们再次快点长出来?

所以,冯君侯很是笃定:两百多钱的粮食,肯定会有不少人愿意卖的。

“大人,大人,听说仓库那边收粮食,两百三十钱呢,我们家卖不卖?”

越巂郡的孙水河谷边上的一个村落,一个十二三岁的娃儿,斜挎着一个挎包,挎包在他的屁股上急促地一颠一颠的。

发出“啪啪”的声音,显示着挎包主人的焦虑心情。

他赤着脚一路小跑,沾满了泥土的黑灰色左脚刚越过门槛,娃儿就高声地告诉自家父母这个消息。

“还有一个多月才能把粮食收上来呢,家里现在哪来多余的粮食?”

娃儿的大人不在家,倒是正在蚕房里忙碌的妇人听到孩子的声音,连忙走出来制止自家孩子的大呼小叫:

“回来了就去担些水回来,准备做晚食。好好在学堂念书就行,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

妇人身着麻布做的衣服,虽说有些陈旧,但身上收拾倒也干净。

脸上虽有些疲色,但眼中的却是闪着亮光,那是对生活的希望。

因为今年的蚕子看起来比去年要更好一些。

有了这些蚕子,孩子上学堂的束脩就不用发愁,甚至到了过年过节的时候,还能给家里添些肉食。

因为越巂有牧场的缘故,家里还能向官府租借耕牛,多种些地。

所以家里的粮食不但足够自己家里人吃,而且还会有些剩余。

但前些年饿肚子的经历,让妇人把粮食视若性命,把多余的粮食小心地存起来,几乎已经成了一种本能。

卖是不可能卖的。

妇人一家原本是在广汉郡给大户人家当佃户,在冯君侯平定越巂郡的那一年,主家说朝廷不让养那么多人,所以自己一家就被赶了出来。

最后被朝廷安置到了越巂。

本来以为这里是蛮荒之地,没想到在冯君侯的治理下,居然还能分到田地。

再后来,邛都建起了学堂。

虽然冯君侯已经离开了越巂,可是因为他留下的遗泽,大伙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不少新置的村寨,都会以某个地点为中心,建起小学堂。

附近几个或者十来个村寨的孩子,只要是编户的人家,都可以前去就读。

束脩肯定是要的,而且不算太便宜,至少要一个蚕房一年的产出。

不过也幸好兴汉会在越巂大力发展种桑养蚕,而且越巂所产的蚕丝比别处要好得多。

养蚕业的兴旺,让越巂郡的百姓,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蚕室。

一个主妇养一年的蚕,就能让孩子去学堂读书,这对于苍头黔首来说,简直就像是做梦一般。

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争气,就能保送去邛都的学堂读书。

那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将要跨过黔首这个阶层,进入富足人家的行列。

因为进入邛都学堂,出来以后最低也是兴汉会产业的管事。

如果孩子再争气些,能保送去南乡学堂,那就意味着正式翻身,成为士吏阶层。

如果……

太多的如果,太多的机会,让越巂的百姓心里充满了希望。

就如这妇人,虽然苦些累些,但她愿意。

每天天不亮,每个村寨的孩童就在村口结伴,一起步行去数里甚至近十里之外的学堂,成了越巂郡一道特别的景观。

这一切变化的开始,都始于那位冯君侯。

越巂的百姓现在称自家门前屋后所种的桑树为冯桑。

因为听说这种桑树是冯君侯花了大代价,才找到的能养出好蚕的桑树。

而且也是冯君侯,想尽了办法,让百姓一年里能多养一季蚕。

所以越巂的蚕也叫冯蚕。

就连蚕种,也是官府借给百姓,等结茧以后再偿还——这也是冯君侯定下的治理越巂之策。

在冯君侯治理越巂以前,别说苍头黔首,就是富足人家想要养蚕,光是蚕种就是一个难题。

哪像现在,一个妇人就可以让家里有翻身的希望。

学堂是识字的地方,而识字的孩子,则是给家里人传播各种信息的渠道之一。

只是这一回,把消息带回家的孩童,并没有得到想像中的反馈。

他有些闷闷不乐地应了一声,小心翼翼地放好书包,然后拿起扁担,准备去寨子中间那口井挑水。

“这孩子,性子这么急?在学堂念了一天的书,不累吗?桌上还剩有半个蒸饼,先填填肚子,不然哪来的力气?”

富足人家,现在已经开始一日三食。

但百姓人家,哪有这般讲究?

能供孩子去学堂,已经是尽了最大的努力。

所以基本都是一日两食。

比起以前,最大的区别就是能吃饱了。

孩子早早起来去学堂,早食基本都是吃昨夜特意剩下的饭。

或者是加些水,熬成粥,再吃些梅菜,腌菜什么的。

直到下了学,回到家,再吃晚食。

“阿母,我不饿,到晚食再一起吃吧。”

孩子咽了咽口水,却是摇头应道。

家里一个月也就是能吃一两回蒸饼。

所以这半个蒸饼,哪是剩下的?

肯定是父母特意留下给他的。

孩子不等阿母再说话,便挑起空桶,向门外走去。

最新小说: 别惹那只龟 虫族在晶壁系世界 修真世界:从挨雷劈开始 无情道被迫沾花惹草 小兵活下去 嫁给白切黑仙尊男主后 最后的斩鬼人 毒霸天下 国子监留级生 表妹妄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