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对人性格的影响太大了。说到底,一个人一出生,几乎就被决定了大半个命运。掌控在自己手里的,只是主干道上的细小支流。
我和陈若冰在那之后经历了小半年的热恋期。那段时间我们恨不得天天黏在一起,每次分开都在校门口磨蹭很久。有时候从图书馆出来走在路上,也没什么好说的,就相互看着傻笑,笑完了就接吻,吻完了就去万人买冰淇淋吃。
如果一直以来和陈若冰在一起像是喝茶,那这段时间就是在酗酒,每天都醉醺醺的,分不清现实和虚幻。未来于我而言,像一条敏捷又狡猾的鱼,滑溜溜的,怎么也握不住。能看到的,就只有此时此刻的陈若冰和我而已。
而陈若冰却是一个做事有计划的人,在既定轨道上按部就班地走。她也是一个理智的人,觉得没有结果的事情不如不做,所以她在第一时间先跟家里人坦白了。
后来她的母亲对她说,人生还很长,别这么早做决定。你受得了一辈子被人指指点点么,受得了老了无依无靠么。陈若冰说不结婚也可以有孩子。她的母亲说,你忍心看孩子没爹么?
这些都是后来陈若冰跟我说的。那天我和她去西门外的烧烤店吃烧烤,聊到很晚。她说她说不过她妈。她妈说的对。可她也没做错什么。她不知道是谁错了。
我能感觉到陈若冰的痛苦。她排解痛苦的方式就是把自己扔进无穷无尽的专业书里,反正她们那个专业,学起来也是没有边的。
随着专业课和各种实验的来临,陈若冰忙得昏天黑地,见面的时间就少之又少。
虽然知道她也许是有意让自己这么忙,但我终究没有勇气要求她怎样。
能怎样呢?要求她和我多吃一顿饭吗?还是多聊一会儿?
能说的话都已经说了好几个来回,日子总要一天一天过,现实的每一天其实都是单调的,没什么诗和远方。
那时候我在想,喜欢一个人,该做什么呢?真能把一个人据为己有么?天天在一起就是据为己有么?相爱的两个人,最终是一种什么样的相处模式呢?
二十岁的我,怎么也想不出答案。
后来陈若冰在我面前再也不提她的父母,估计在她父母那里也会对我闭口不提。
大三开始,大家要考虑出路了。出国的开始考g考托,下学期考研的也要开始复习。系里有很少的保研名额和读博的名额,都被尖子生霸占了。
陈若冰建议我出国的时候,我很久都没有说话。
后来我和她大吵了一架,那是我们第一次吵架。
她说:“你的成绩不错,专业又是纯理科,好好复习英语,出国深造吧。”
“那你怎么不出国?”我反问她。
“我就是想当医生。你不是不知道做什么么?出去多见见世面多好。”
我有点急了,说:“那我们就要分开了。”
“分开不意味着什么。”陈若冰冷静地说,“过两年想回来就回来啊。再说,马上大四了,先考虑前途的事。”
我听了她说这些,气得说不出话,胸口里翻腾了好久才说:“异地意味着什么你不知道?”
等了一会儿,没见她说话,我的声音控制不住地在发抖:“我们的感情,在你那里,算什么?什么都不是么?”
“我不知道。我情愿自己是个冷血动物,什么人也不要喜欢,每次喜欢一个人,不是要受伤,就是要承受这么多压力。”陈若冰盯着我,她的眼睛里布着血丝,眼角也是红的,“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