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县令本就是爱文之人,此刻读了这样的文字,菜都不看一眼,只是以文章下饭。
读到欣喜之处还拍着大腿叫好,连饮三杯,大呼痛快!
所谓经典都是圣贤所著,其中的思想境界自然是高深莫测,往往只言片语就能引人深思,这其中不仅是做人的道理,还有治国治世的法门,虽然是广传天下价格低廉,但是能够读的透的又有几人?
若是只读个经典就能考上科举,那些注解的文章就不会被世家视若珍宝了。
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读圣贤书,可若是不躬身而行,又能领会几分其中真意?
杜县令举子出身,一路考到进士,外放为官,文章做的好,可是更难得是他有治理一县的经历,如今再看这些文章。
童子试只要能够死记硬背,有基本思路就可取了,秀才却要将经典熟读,有一些自己的理解,而举人就要自圆其说,到了进士,则须得从经典之中再生一些自己的东西。
而方蕴的这两篇文字,全都已经到了出于经典却又表述自己思想的境界,当下叹息道。
“真乃同进士文章,区区府试,难不倒你!”
他安居济源县,但是却也关心方蕴,时常安排人打听方蕴的消息,知道方蕴在广源书院之中锋芒毕露,却也担心他剑走偏峰,误入歧途,虽然后来知道方蕴得了茂才,但是直到眼下真正的读到方蕴的两篇文章才知道他于经义并未放松丝毫,这才松了一口气。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心中暗道。
“他文窍超人,我已上报周相,派人在广源书院之中暗中照应,如今天资禀赋更是异于常人,才十七就有如此才气,怕是能做个同年举人,那就能赶上今年的书山秘境,有道是一步快则步步快,顾不得揠苗助长之嫌,我得再去信一封给周师,让他留意些!”
想到这里,杜县令脸上笑意更浓,却把两篇文章抓在手中,道:“这两篇文章写得极好,等候你署名,我留下欣赏欣赏。”
方蕴倒是不以为意,只笑着点头道:“杜师若是喜欢,自然可以留下。”
随后杜县令又问起李明,李明叹息一声道:“府试我可试试,只是不知能否得中。”
杜县令则宽慰道:“你年岁还小,此去就当见见题目,来年再考想来就能高中。”
当下尽宴而欢,过了一个时辰,两人才说起要倒换文书的事情。
杜县令大手一挥,笑道:“这有何难,我自许你们上等良田,宋师爷!”
“在!”一个留着山羊胡的男子从幕后走出。
杜县令便吩咐道:“取了他们的文书,为他们倒换田契,你办事我素来是放心的。”
那人应了一声,随后便走到李明和方蕴面前将文书带走,随后三人又闲聊片刻,宋师爷送来田契,填好两人名姓,至此这事便算是完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