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烈朝毕竟是开国一代,朱由榔也致力于革新风气。
正如许多后世学者所言,土木堡之变前后的明朝政治风气,几乎可以看做两个国家,就像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一样。
前者和西汉类似,后者更近于北宋加强版
自明中期以后,曾经显赫一时的武勋集团彻底失语,而在卫所制崩坏后,军人给老百姓的印象,基本上和乞丐、贼寇差距不大。
故而,朱由榔想要振兴风气,一方面要平衡新的武勋集团和文官集团之间的天平,另一方面,也要让两者的界限不怎么泾渭分明。
武勋一样可以为文官,如常遇春之后,开平侯常延龄,如今已经干到了一省布政使,文官一样可以领军为帅,如张煌言、王夫之。
在这种风气下,如沈平鸿一类年轻士子,未免不生出以边功作为进身之阶的想法。
对于沈平鸿而言,他从年少时,就与其他同龄的读书人不同。
出身大族旁支的他,相较于其他同族同乡士子致力于经义大道,他对一些旁门左道更加关注。
读的最多的,不是《四书章句集注》,而是《战国策》
自十九岁入仕,已经快十年了,其中在这西域远邦就呆了近八载
他一直在等着这一天像昔日班定远一样,搅动风云,横行西域,一言存邦,一言废国!
城中沈平鸿并不是孤身一人,理藩院的外派机构分为好几个等级
理藩院分为四个署,负责宗藩邦国的外藩署、负责民族关系的内藩署(主要是针对内外蒙古)、负责西洋诸国的洋务署,以及负责内务的总务署。
沈平鸿就归属外藩署
如朝鲜这种自洪武年间就朝贡不断,国君位同亲王的传统宗藩,地位最高,尤其是当初北伐满清,人家朝鲜出的力可不小,故而光烈中兴以后,朝鲜在大明的宗藩体系中,可谓是食物链顶端,无愧乎“小中华”。
驻朝鲜的理藩院使臣,称为“钦使”,位同正三品侍郎,是理藩院外派官的最高等。
而往下,次一等的就是叶尔羌了,称为“大使”,由正五品郎中出任
沈平鸿的“大使馆”,确切的说,叫做馆伴司,也是个正五品的衙门,虽然人数不多,但也五脏俱全。
有一名卫率武官,领三十余名携有器械的军士,以及数名书记官、幕僚官。
对于沈平鸿而言,这已经绰绰有余了,当年班超出使西域,也不过三十六骑而已。
而且朱由榔一向重视对于外交和对外军事人才的培养
被派往叶尔羌陪同出使的军吏,同时也负责探听西域地方势力虚实,熟悉和了解当地的军事政治。
故而基本上全是从兵学苑毕业不久的青年军官组成
这些青年军官都是大明新型军事教育中的佼佼者,其中不少人,甚至是军中勋贵将官们的子侄。
毕竟光烈中兴,大明等同再造,相当于再次开国
按照一般的王朝兴衰律,勋贵、宗室、外戚、官僚等统治集团,还没有蜕化到无能堕落的地步,还是有进取之心的。
体现就是,一批表现卓异的“军二代”已经开始进入军队的中低层指挥体系,并在可见的将来,逐渐取代自己的父辈。
而沈平鸿麾下的这些人,不少就是此辈
其中为首的一名刚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立即向沈平鸿请缨,要参与守城。
沈平鸿欣然颔首
其人名唤胡长缨,乃是军中宿将,灭缅甸后进爵蔡国公的胡一青次子
除他之外,还有曲江侯袁宗第三子袁珂,以及牺牲在鄱阳湖战场后,追封为绥国公的塔天宝长子朱孝敏等数名功勋之后。
其中又以胡长缨和朱孝敏为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胡一青作为赵印选退居二线后,中军一系的第一人,在军中影响力仅次于李、郑等几位大佬而已。
胡长缨自光烈五年入兵学苑,光烈七年,在千余军官生中,以前二十名的优异成绩得御授剑毕业,入伍已有五载,在西北跟随保护沈平鸿也有四年,为从七品馆伴司侍卫长,算是众人之首。
而朱孝敏地位特殊,因为其父塔天宝,跟李定国、刘文秀投明,有从龙之功,在鄱阳湖一战力挽乾坤,但可惜牺牲得早,追封绥国公,谥武肃。
并赐其嫡长子塔孝敏国姓,成为了大明第二位国姓爷
而朱孝敏作为其嫡长子,按照朱由榔定下的规矩,但凡爵位,无论勋贵还是宗室,都是要袭爵减等的,最高不过五代,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唯有战死牺牲后追封的爵位,其子嗣继承时,可以免减等,虽然朱孝敏尚未及冠,还未能袭爵,但也就是明年内的事情了。
故而,出于照顾忠烈之后的政治正确,朱孝敏肯定是不能上前线的。在一再上疏请求之下,朱由榔那边还是压不过,枢密院就给这位“少公爷”安排进了看似轻松许多的理藩院使臣团里,混个功劳资历。
但谁也没想到,今年情势突然急转而下,叶尔羌使团原本还是受藩国官员奉承的肥差,转眼就变成围困孤城的死地!
可这些年轻人却全无如城中军民般的惊惶之态
恰恰相反,作为国朝初年的勋贵子弟,建功立业,几乎是每一个人从儿时便从父辈故事中耳濡目染的梦想!
朱由榔当初光复南京,大封诸将的同时,也改变了过去大明的爵位制度
除了新增的郡公、郡王两级爵位外,对于爵位承袭,也一改过去永不减等的规定。
无论勋贵、外戚还是宗室,“五世而斩”是铁律,也就是爵位承袭不得超过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