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了半天,来年祝缨是照着之前商定的交麦税,但是祝缨与窦尚书商定:“粮我交了,万一日后梧州受灾……”
“我一定不催你交!只要你如实道来,我也可为你奏请免一部分。”
“赈灾的钱粮,你不能再扣。”
窦尚书道:“连年大熟,你都没准备?”
“梧州地瘠民贫,能吃饱饭就不错了。没有太多的储备。”
窦尚书道:“那好吧。你可真是不吃亏。”
“我也不占别人便宜。”
窦尚书哭笑不得。
他也是个忙人,来找他的人里除了刺史,又还有些旁的官员,乃至于一些将军。他管着钱粮,如何分派不全由他做主,政事堂下了令,他要说一句“没有”或者“转运困难”,也够别人喝一壶的,因此客人也多。
祝缨不多打扰,与他达成共识之后也就撤了。她路过京兆府,看里面实在太忙,每逢年节,京兆府就全体紧张。思考了一下,她将见裴清的事往后推了几天。
……——
祝缨拜访别人,别人也拜访她。
头一个是老吴。
老吴携老妻,连同儿女们以及孙子外孙之类,再准备一车礼物,跑到了祝家。
他这时机拿捏得巧,这天下午祝缨在家里试新衣。一个从四品的官员,掌管一州,她正式的衣服就有许多套。品级低的时候,衣服的名目也少,品级高了,各种礼仪里数得上名号的衣服也多。新年朝贺,得穿着十分正式的大礼服。
十分沉重。
手上还要持着笏板,两条胳膊架着。宫廷还特别的大,进宫朝贺除了特许所有人都得步行。祝缨甚至怀疑钟宜是不是给累傻的。
胡师姐跑到门边说:“大人,小吴大人的父亲带着全家过来了。”
祝缨道:“请他们前面堂上奉茶。”
换衣服花了些时间,祝缨才又轻松地出现在老吴面前。
老吴是个实在人,不等祝缨坐下,先带全家跪了下来。祝缨道:“这是做什么?快起来!”
老吴也算个老封翁了,大理寺的吏职是不能再干了的,于是让长子先顶替。现在次子又回来了,同他讲可能要换个地方当副官了!老吴左思右想,觉得小吴不是很可靠,还得舍了老脸,再来跟祝缨套套近乎。
礼物也是不可少了。
祝缨邀他坐下,道:“人丁兴旺啊。”
吴氏与小陶也是祝缨熟人,都笑道:“托大人的福。”
老吴更是千恩万谢,说:“小人一家干了几辈子杂役,遇着了大人才有这小子的今天。要说大理寺底下的一些小事儿,咱不输别人。官面儿上的事儿,这都是雏子,全赖大人。这小子骨头轻,必不是个安份的性子,能平安到现在,全是大人的庇佑。”
祝缨道:“他也聪明伶俐,也肯做事。”
老吴道:“吏同官天差地别。吏在背后笑话这个官儿傻、那个官儿呆,叫他自己做,也是做不好的。看人挑担不吃力。”
吴氏与小陶也帮腔,说的全是谢祝缨的话。却又都不提给小吴选官的事儿,只说由吏转官之后家中受益等事。
最后老吴才说了:“也有了些田,都是土产。往年大人大理寺的时候,咱们过得多么的好呀,别的大人是受小人的孝敬,咱们吃的是大人的饭。倒反过来了。有心孝敬,当时也是有心无力,如今终于能够了。”
一份于吴家来说的大礼送到,除了土产,也少不了一些稍贵重的东西。老吴更是单给张仙姑送了一套首饰,老头心里门儿清,张仙姑有份量。
祝缨也不含糊,说:“我知道你们的为人,今天这礼我收下了,以后就不要这样了。我还想给他安排个地方,从县丞做起,以后前程就要看他自己了。对上面疏通也是人情,你出手太重,我就要想想这厚礼是从哪里来的了。是盘剥百姓的吗?”
小吴忙说:“不敢的不敢的。”
祝缨道:“有个节制才能长远。”
“是。”
老吴趁机问了一小句:“大人安排他到哪儿呢?”
祝缨道:“离京城近一些,不超十日路程。”
吴家一家都高兴,这样可以互相照就了。
祝缨对老吴道:“这下可以放心了吧?”
老吴憨笑。
祝缨也失笑。
……——
老吴之后,又是另一个早就约好的人——陈萌。
两人约好了办完正事要小聚的,陈萌还打算给祝缨多介绍一些熟人。这些熟人里,有一些人譬如贾刺史,还是陈峦亲自给双方搭的线。见着陈萌,也都催促陈萌要担起责任来,将大家聚一聚。
陈萌对祝缨也是高看一眼,他亲自来了:“日子到了,你可别忘了,就在我家里!”
他那家是陈峦做丞相的时候的相府,地方大,位置好,门前的拴马石都比别家多几根,合适这样的聚会。
祝缨道:“忘不了。”
陈萌道:“都是自己人,不必拘束。”
祝缨也就着便服,与陈萌往陈府去。陈府她是来过的,如今真有点物是人非了。祝缨道:“大郎过年不回乡,世伯要寂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