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作还需要时间?”
李子成臭皮地道:“区区五万多字而已,不过几天的功夫。“
“不愧是快枪手。“
张德寧朝他竖起的大拇指。
不过一想起改稿子的事,又有点犯难了。
“你这马上就要走了,稿子要是需要修改,可怎么办呢?“
“改什么改?直接发就是。我的水准,你难道没有信心吗?”
李子成可是信心十足。
毕竞原封原样照抄的,本来就是发表在《京城文艺》上的,哪里还需要修改?
张德寧呲牙咧嘴,可也知道这是没办法的事。
总不能还把稿子邮到美国去,让李子成改完之后再邮回来吧。
李子成给《京城文艺》投的稿子,是一篇五万多字的小说。
《现实一种》
这是余樺的代表作。
属於先锋主义题材,彻底顛覆了伦理文化和人性本质。
他如今在文学领域,也算是树立了自己的风格,和当下流行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截然不同。
一开始,文学界还对他多有批判和职责。
但是现在,他的特立独行反而成为了標籤。
亲朋好友一圈走下来,时间也来到了十二月初。
李子成也到了该出发的时候。
“东西都带好了?”
这一天,李庚和贝聿成特意放下工作,帮他收拾行李。
明明包裹已经打理好了,贝聿成还是感觉缺了点什么。
“妈,不用担心。放假的时候,我也会回来的。”
知母莫如子。
李子成揽著母亲的肩膀,只一句话就让女人的泪水倾泻了下来。
別管平时多么知性、多么优雅,可是当孩子到远行的时候,任何母亲的心都像针扎一般的痛。
“一个人在外面千万要注意安全,不要去混乱的地方,晚上也儘量少出。记得申请持枪证,如果有人找你麻烦,千万別手软。“
贝聿成的吩咐和普通的父母不同。
虽然她也没有去过美国,但是美国什么样子的,她很清楚。
亲戚们的来信当中,也都是说过的在她的心里,什么也没有李子成的安危重要。
只是听著这样的嘱咐,李子成不由咧嘴。
自己是个老妈,事到临头的时候强硬的可怕。
“我都记得了。你们在家里,工作的时候也不要太拼命,冷了记得添加衣服。京城冬天的空气不太好,出入的时候记得戴口罩。四合院保暖效果不好,木材和煤炭上面千万別节省。”
到了这个时候,李庚反而不善言辞。
“了,家里有我在,会照顾好你妈的。到了上海那边,给大家带好。”
等出了门,王硕、冯龚人早就在等著了。
从他手里接过行李,簇拥著他一起去了火车站。
李子成没让父母相送,只是在他们凝望的眼神中,留下了最后的笑脸。
1980年,中美之间还没有直达的航班。
要想去美国,必须要途径香江、东京或者欧洲转机。
考虑到有事情要办理,所以李子成先要去上海,然后从上海飞东京,再转机去美国。
这也是他十二月初就必须出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