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沟,位于蓟县八仙山的半山腰,一条长约两公里的泥路是村民们上下山的唯一通道。这是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沟内零散分布着近六十户人家,村民们种蔬菜、种小麦、种果树,自给自足,日子过得平静而祥和。
因为地形隐蔽,山高、坡陡、谷深、林密,食物充足,水源众多,加之民风淳朴,早在一年前,魏鹤林向组织建议利用这些天然优势,将前线的伤病员集中到这里,从此,太平沟作为冀中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成了八路军伤病员养伤、屯粮运粮的天然屏障。
这天,由王守珍负责从前线又接来了一批伤病员。魏鹤林把这一消息告知赵景全后,又匆匆忙忙地往村里的老祠堂跑去,他想尽快将伤病员安置好,按老规矩,每个“堡垒户”领一个伤病员,村长、支部书记家可多领一个,若是可靠的人家,也可以领一个。
离祠堂尚有一段距离,却听见里面传出阵阵吵闹声,他心下一急,唯恐发生意外,三步并作两步走了进去。
“你们是怎么回事?我说要领一个就要领一个,谁不肯俺跟谁急!”一个魁梧的中年汉子大声嚷着,早已是气得脸红脖子粗。
魏鹤林只道是哪个在捣乱,原来是村民为争抢伤员在闹情绪,“王大哥,怎么回事?”
王玉海一把逮住他的手臂,“小林子,你们是瞧不起俺是不是?凭啥他们一户领了一个伤员,就俺家不能领。”
“原来是为这事!”魏鹤林笑呵呵将他拉到一边,“您别激动,是这么回事,因为考虑到你家孩子多,两个老人都病了,负担比较重,我们就没给你家安排。”
“不行!我一定要领一个回去!你是怕八路军同志在我家饿肚子吧?”王玉海胸脯拍得砰砰响,“我保证,就算我们全家挨饿,也要省口饭出来让八路军伤员填饱肚子。”
“这——”他这番话,令魏鹤林感动不已,既然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若不给他安排一个,委实说不过去,“好吧!你自己去选一个吧!”
“这才对嘛!谢了!”王玉海乐呵呵地朝伤员走去。
魏鹤林笑着摇摇头,这个憨厚的汉子实在可爱得紧。眼见天色已晚,他收敛笑容,低声对王守珍说道:“最近,鬼子在这一带活动频繁,你一定要叮嘱村口放哨的村民,叫他们加强警戒,防止鬼子突袭。”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总觉得鬼子已经注意到这里了。
“好!我这就去!”王守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急忙赶往村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