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将齐声答道。
“万万不可!”
说话者正是南面行营招讨使,荆南节度使王铎。
“黄贼不仅声势浩大,兵多将广,且又新得了江陵,士气大振,襄阳城城防稳固,粮草充足,将军宜稳守,切不可轻易出战。”
“这……公亦言之有理。”
刘巨容想了又想,连连点头称道。
“黄贼人多势众,确实不可力敌,但一味固守亦非上策。”
刘巨容续道:“曹全晟何在?”
“末将在!”
众将之中闪出一人,身披重铠,头戴角盔,正是江西招讨使曹全晟。
“曹将军,我予你三百骑兵,你可前往贼营挪战,许败不许胜,只将黄巢贼军引到离到离城三十里外的山林中即可。”
“诺!”
“其余众将!”
“在!”
“尔等可各引本部兵马于山林之中埋伏,听三声炮响为号,一举破敌!”
众将齐道:“诺!”
部署既定,曹全晟领命点兵出城。三百骑兵顺着大道一路前行,不出两个时辰,果然正遇到黄巢大军,蜿蜒数里,旌旗遮天蔽日。
“有这么多人?”
曹全晟瞧得心悸魄动,几乎喘不过气来。
“看来,王铎所言非虚。”
当下催动战马,突入贼军阵中。
黄巢这几年走南闯北,虽说打过交道的人并不在少数,但对曹全晟却十分的陌生。再一看,来者不过数百人,所以当即下令:包围这队人马。
曹全晟心里清楚,此来的目的只是诱敌,因为就手头上的这一小队骑兵,别说和黄巢硬碰硬,就是给黄巢塞牙缝都不够,所以黄巢的包围圈,他并不在乎,他只在乎黄巢会不会上当。
果然,曹全晟率领这队骑兵在包围圈里冲了两下,乱打一通,便成功逃跑了。
稍微有点战场经验的人都知道,莫名其妙的轻骑冲锋,然后迅速撤退,必意味着是诱敌之计,这时,应该紧念“穷寇莫追”四字口决。
可黄巢却毅然决定——追!
而为了让黄巢能够追上,曹全晟甚至还故意放慢了速度。
黄巢的军事水平确实有限,率步兵对骑兵紧追不舍。就这样,跑的长吁短叹的起义军莫名其妙的就来到了襄阳城外三十里的山林之中。
只听得三声炮响,一时间,山林之中伏兵四起。
其实,对黄巢而言,伏兵并不是什么大事。
所谓的伏兵无非是出来的地点偏点,时间突然点。黄巢几十万的总兵力在那摆着,什么伏兵,照打不误。然而,黄巢军队中的一个弱点最终却导致了这场战役的失败。
这个弱点,就是他的人实在是太多了,管理不过来。几十万人,连营百里,大军都没能完全进入山林,前军一败,中军和后军的士兵们就见到了许多不遗余力、四处奔走的家属们。
“官军人太多了,再不跑就完蛋了。”
顿时,流言铺天盖地。
事实上,情况也确实如上述家属们所述,因为跑的跑,逃的逃,果真是完蛋了。
对方突然下套、下狠手,黄巢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倒吸了一口凉气,大喊道:“快撤!”
但由于事变仓促,所以许多起义军早已丢盔弃甲,四下逃命,撤退也随之变成了溃退。
打败是不够的,打死才是最终目的。朝廷内很多是这么想的,可刘巨容却不是。
刘巨容之所以卖命,并不是他多么高尚,为朝廷着想,而是为了自己,襄阳这么好的地方怎么能拱手让给黄巢糟蹋,自己不过才糟蹋了一年。
既然黄巢带着一帮臭流氓来砸场子,那就得让黄巢知道知道,咱刘某人的地盘,可不是那么好混的!
现在,黄巢知道厉害了,知道疼了,撒丫子跑了,刘巨容也随之念起了四字口诀:穷寇莫追
当时,有部将道:“将军若是紧追黄贼,则可一鼓作气平定贼寇,立不世之功!”
“朝廷时常说话不算数,有危急时才想到抚存将士,事情平定了我们就狗屁不是,有的人甚至还因功得罪,咱们现在最重要的是保存实力,干嘛和黄巢玩命。”
刘巨容不以为然道。
与刘巨容相比,曹全晟倒是很负责任,起码他知道拿了朝廷的工资就得办事。
山林溃败后,黄巢元气大伤,无奈之下只好收集余众,渡长江东向转移。
曹全晟趁机率军渡江全力追击,一直在起义军后方紧咬不放,将黄巢打的狼狈不堪。但遗憾的是,恰好在这个时候朝廷调令到,由兖州都将段彦谟接任曹全晟。
勒马长江岸边,但只见夜色未阑,万户萧索;大江东去,破开沉沉夜色;重山叠嶂,于天地间分外苍莽。曹全晟一声长叹,长枪点地,无奈只下,只好收拾了背包去临淄当了刺史。
曹全晟最为出彩的时刻就这样被默默无闻的段彦谟画上了句号。不过,日后他还会有机会和黄巢碰面,只是到那时被追的可就不是黄巢了。
段彦谟上任后和刘巨容想法是如出一辙的,于是追击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当然,这未必是件坏事,因为以曹全晟的实力和兵力,想要彻底打死黄巢,几乎没有一丝可能。
黄巢能够大败,刘巨容居功至伟,黄巢能够逃走,刘巨容同样功不可没,除此之外也有朝廷的鼎力相助。
果然,不久之后,朝廷就因此得到了“褒奖”。
缓过气来的黄巢势力复振,很快便又集众二十万,进攻湖北鄂州。之后又率军顺江而下,连下饶、信、池、宣、歙、杭等十五州,再次进入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