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操用兵,深谙《孙子兵法》“因粮于敌”之术,每每动兵都与收获时节相配合
至于敌方士民是否会饿死,曹操并不在意。
曹操秉持的信条是:投降可生,反抗即死。
城邑官吏与百姓,若坚决守城反抗,一概视为共犯,偏偏守城的袁尚、袁谭等人还不争气,出城打不过,守城也守不住。
按常理思维,河北兵马本该更为雄壮。
然而事实上,兵马雄壮不在南北之别,而在于谁能吃饱。
曹操自身节俭,有钱粮优先供给将士;袁尚、袁谭却穷奢极侈,钱粮尽归自己享用。
靠桑葚果腹的袁兵自然比不过饱食的曹兵。加之曹兵劫掠成性,将“征讨”视为发财之机,士气更是远胜饥疲的袁军。
因此曹袁冲突初起,魏郡、巨鹿郡便有士民纷纷北逃,这些士民压根不信袁尚、袁谭能与曹操争锋。
只是能举家北迁的多是略有家资或北方有亲朋可依之人,大多数士民还得留下守着田里未熟的小麦,指望收割后养家糊口。
颜良、文丑广发告示后,邯郸士民陷入一片惊惶:
弃了麦田北逃,不舍得;即便逃了,也未必能在异乡活命;若途中遭逢曹操兵锋,恐全家罹难……
对去留者,颜良、文丑不多劝,愿走的便走,愿留的也不强求,只陈兵邯郸,观望邺城动静。
另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