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星期后,另一封来自于芝加哥大学的邮件同样到了编辑部邮箱,上面同样写着,“予以通过,无修改意见。”
一篇论文同时得到回复后,常驻编辑就会得到提醒,听到邮箱叮咚一声,他匆匆的搞定了手头上的事,打开了邮箱,“让我看看,是哪一篇论文得到回复了……”
他每天至少要筛选几百篇论文,论理是记不住不知道多久前发出去的一篇论文的,可是毕竟洛叶这篇论文让他们编辑部惊讶了一段时间,他对这篇还有点印象,他点开后,心道原来是这一篇啊。
这通过是一个还是两个呢?三个审稿人,两个给予通过,这篇论文就处于待定状态,看第三位审稿人是全盘否定还是部分否定,后者好说,前者他们就需要分别和这三位审稿人沟通一下,实在无法统一,那就要去向主编汇报,让对方拿主意。
而三个通过就可以直接送到主编面前了,成为“备选”,到了这一步,这篇论文刊登几率就超过百分是六十了,接下来就看运气了,只要到了这一步的论文篇数不太多,就可能在这一期,或者下一期刊登。
而点开之前,这位编辑完全没有想到,居然会看到三个“予以通过”,根据他的猜测,有两个予以通过已经很不错了,居然是三个!而且后面还都是“无修改意见”,这意味着这三位审稿人都没有找到这篇论文的一丁点错误。
一般这样齐刷刷的“无修改意见”只会出现在权威教授的论文后面,万万没想到,现在就猝不及防的出现在了他面前,这位编辑呆滞了一下。
眼睛不由的看向署名的位置,心里很难平静下来,直到同事好奇的推了下他,询问他这样是发生了什么事吗,他才从呆滞中回过神来,眼神复杂,“没……”
心里不由的和鲍里斯教授的心理活动重合一部分,数学界真的藏龙卧虎啊……
看来,民间除了那些不靠谱的民科,还是有真材实料的数学家的,以后看到这样毫无名气的不能掉以轻心啊。
整理下自己的复杂情绪,把这篇论文和三位审稿教授的意见全都发给了主编,接下来就是等着主编意见就够了。
……
主编往往也是兼任,身上同时会有多个头衔,平常异常忙碌,每每也就月底可以分给期刊几天时间,查看发到他邮箱的论文。
《一类二阶线性微分方程的可增长性》。
《平均振荡和相关于具有非光滑核的奇异积分算子的toeplitz型算子的有界性》
……
一直到《单位球上星形映射在极值点处的偏差定理》。
到现在为止,同时被三位审稿人予以通过,表示可以刊登的论文数量超过了二十篇。
这对一个高端数学期刊来说,数量太多了,物以稀为贵,走到哪都是一个道理,一本高端数学期刊想要维持格调,就要严格控制每次刊登论文的数量,国际四大期刊就做的很不错,每年予以刊登的数量也就那么几十篇,每个学者都以刊登上为荣。
他们期刊比不上四大的格调和威望,但是好歹也属于权威杂志,季刊一次也不能刊登这么多篇。
主编之所以能当上主编,就因为他涉猎数学范围比较广,可以看得懂大部分的数学论文,不说完全看懂,至少可以大致的知道这篇论文的质量水平,如果再拿捏不准的,只能向业内的好友求教了。
他一看这些论文就看了几天,最后才翻到了洛叶的论文,嘴里嘀咕着,“这次过稿的论文水平都不错啊这……”
实在有些难以抉择啊,而且投稿的人,他不是见过就是听说过,不是成名已久,就是数学新秀,数学圈就是小……等看到了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