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苏軾:我塌房了?(1 / 2)

王维感觉老脸一红。

怎么自己去京兆府参加考试还被天幕曝光了呢。

唐朝冒籍参加科举的人也不少了,怎么只单单曝光了自己呢?

......

武则天看著后人密密麻麻的弹幕,似乎是心有不甘。

此前左补闕薛登就同她过科举舞弊现象,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有士子或冒籍以偷资,就是通过偽造户籍来获取科举上的好处。

当时,她对此並未太过在意,总归她也是能选出来有实力的寒门学子。

然而,此刻的她,面对这些来自后世的审视和评论,心中却不禁有些波澜。

她下决心要改革科举制度,打击世家贵族。

而那些曾被她忽视的问题,是否真的如她所想的那般微不足道?

她是否应该更加严格地整顿科举制度,確保公平公正,让每一个有才华的学子都能得到应有的机会?

......

永乐年间。

朱棣为“冒籍”的现象感到十分头疼。

自五代以来,北方战事频繁,科举考试中南北考生录取比例极不均衡。

“冒籍”,自唐代初现端倪,至宋朝时已蔚然成风。

考生通过过继、投亲、购地、冒名、串通官员等手段冒籍。

为了平衡地域差异,宋朝朝廷推行了一系列政策,相当於是分地区科举和照顾欠发达地区政策的滥觴。

然而,即便有这样的政策倾斜,北方进士的数量並未有显著增加,南北文教发展程度的差距已经呈现出不可逆的趋势。

元朝沿袭了宋朝的科举模式,明確规定全国选出的乡试合格者中,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占一定比例,並且各族內部又按行省分配名额。

元朝的科举政策也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色彩,优待蒙古人、色目人,这也促使一些人试图通过修改户籍身份来获取更多科举机会。

明朝初期並未直接沿用元朝分省取士的制度,但在洪武三十年丁丑科会试,北方考生全部落榜,导致了南北榜事件。

为了平衡南北差异,他沿用了建文帝时期的南北卷制度。

当然,他也深知这些措施只是权宜之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南北文教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儘管他试图在政策上向北方倾斜,但这无疑增加了南方学子的竞爭压力。

於是南方学子就想通过冒籍的方式,冒充北方地区的考生来增加自己的录取机会。

朱棣深深地嘆了一口气。

“冒籍”,屡禁不止,在后世华夏甚至都避免不了。

他也只能儘自己最大努力来改善了。

清朝的那个“审音”制度,似乎可以防止考生冒籍。

最新小说: 我就刷个视频,怎么古人都破防了 从文明晋升考核开始装天才 是谁偷了我的脑子? 退婚你提的,我当皇帝你又求复合 抗战:当初赶我走,还想我救援? 重生不当冤大头,校花你着急啥? 天赋百分比斩杀,我反手攻速拉满 没关系,快带我走 她是风暴中心 反向带娃之我是炮灰的爹(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