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街上多学子,在县衙也是挂了号的地方,往常衙役巡街都会多走几趟,那些暗中盯着文序的视线带着不甘收了回去。
文序又问道:“大娘,大叔是猎户吗?平时上山有没有打一些野味啊?听说入秋的野物挺肥,要是有的话也一并送来,我给家里人贴贴秋膘。”
“不是猎户,我们是农户。”大娘摆了摆手,“都是平时闲着没事才上山找点东西,野物的话但是有一些野兔山鸡,不过那玩意儿不好抓,掉进陷阱都能逃。”
“郎君要是想吃,回头我跟我家那口子说,要是能抓到,一并送去给你们。”
正说着,一个背着虎背熊腰的大汉带着个十七八岁的男子走了过来,大娘一看到他们就笑了:“我家那口子和儿子回来了。”
看到文序一行人,大汉还有些不满,以为他们是要找事的,大娘拉了他一下:“这位郎君把咱们的货包圆了!”
文序朝大汉点了点头,“大娘,刚才我说的事你跟大叔说一说,我们先去买其他东西了。”
墩墩也举着核桃壳摆手:“大娘再见!”
大娘连连点头:“哎,你们慢走啊!”
等文序一行人离开了,大汉才开口询问怎么回事,大娘把刚才的事说了一遍,末了感叹道:“要是这样我们还省事了,不用守着摊子呆一天,刚才去租摊子的时候,本地人的摊位都租完了,我只能领了牌子来这边。”
在大盛,每个地方的集市摊位都有说法的,本地人租的摊位被划分到一起,外地人的摊位又另外划分,这样方便管理,收的摊位费也不一样。
虽说外地人的摊位费会便宜些,但是这些人都没个眼熟的,彼此生活习性不一样,做买卖的话说错话难免惹人不喜。
大娘还记得前年也是来得晚,分到了外地摊位,有人来买黑木耳的时候,她说了一句拿猪肉炒最香,旁边的摊主就瞪了她一眼,要不是自家男人也在,看样子对方都想过来找事了。
后来她才知道,有些地方的人压根不吃猪肉,吃猪肉对于那些人来说,就跟道士吃牛肉,和尚吃荤腥一样难受。
所以今天又分到外地摊位这边,大娘很谨言慎行,碰到有人来问,也只说价格,多的一句也不说。
还好今天运气好,碰到个包圆的主顾,一会去退摊子,还能拿回半天的租金。
“娘,他不会是骗你的吧?”
大娘笑骂道:“能骗我什么?人家可住在五更街,读书人住的地方,刚才那位郎君你看到没?人家耳饰用的可是赤金!”
后面这一句她声音压得很低,却已经让男子神情恍惚起来,。
刚才他一眼就注意到那个容貌殊丽的哥儿,自然不会错过他耳上那枚十分惹眼的耳饰,大多数夫郎的耳饰最多不多一个指节的长度,那位夫郎的耳饰,流苏都垂到衣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