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乾隆的嫌弃
而就在莫子布基本消灭西山军,并将北郑打成大残后的几个月后。
满清在木果木,也迎来了一次损失极为惨重的失败。
而导致这场惨败的罪魁祸首,便是本来乾隆原本准备用来监控莫子布的温福。
其实温福并不是一个无能的将领,相反昔日他追随兆惠平定大小和卓时,非常英勇善战。
著名的黑水营之战中,温福守前营,多次挫败大小和卓的优势兵力,还展开了数次反冲杀,打出了威名赫赫。
他在战场上被火铳击中颧骨,血流满面,仍然死战不退,屡次先登城寨,绝对是一员虎将。
但此人的缺点跟他优点一样明显,温福打仗虽然勇敢,但在战场上喜欢蛮干,自大轻敌的同时又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
这样的人,只适合主帅带在身边作为冲锋陷阵的猛将,当年兆惠就是这么用温福的。
莫子布把陈光祖、王无楚留在身边不让他们出去掌军,也是这个道理。
但乾隆偏偏不。
他觉得温福是兆惠以下有数的大将,他按照自己的感觉,任用了温福为主帅。
这就是大领导没在一线呆过的弊端。
乾隆已经是个十分聪慧的人了,但在没有实地了解过战斗的情况下,他仍然会做出莫子布这种主公,绝不会做出的错误任命。
1772年5月,乾隆任命温福为主帅并统领中路主力大军,原本的主帅桂林则被撤职。
乾隆令升任阿桂为副帅,哈国兴为参赞大臣,于左右协助温福进攻大金川。
温福升任主帅之后,立刻就改变桂林原本重点进攻,直捣黄龙的策略。
他将自己中军分为七路,分头并进,一路慢慢啃碉堡,用远超大小金川一千倍的体量,来围住并慢慢磨死大小金川的头人索诺木和僧格桑。
这策略确实没什么错误的地方,甚至比桂林有些冒险的直捣黄龙,看着还要靠谱一些。
但温福忘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大小金川是在川西的高原上,不是在河南的平原中。
满清虽然体量千倍于大小金川,但受限于自然地理和道路条件,并不能把所有的力量,都投射到这个地方。
因此温福能动用的只有三万左右的战兵,火铳、火炮要多出大小金川土司很多,但也到不了碾压的数量和质量。
甚至这三万人,也只有一半多点,大约一万七千人能到第一线。
人要是再多一些,补给就要跟不上了,就是吃水都会不够。
当初桂林用这点人搞两处大军直捣黄龙尚且应付不过来,温福分中军七路并进,简直就在找死。
但温福沉浸在大象踩蚂蚁的幻想中,没怎么想到这些。
而且他运气不错,甫一部署完毕,大军突然分成七路,又有火炮优势,立刻打了大小金川土司一个措手不及。
温福攻破多处土司碉楼,擒获小金川土司僧格桑的父亲泽旺,送至北京斩首。
但很快,等大小金川土司缓过神来,立刻就发现了温福这套齐头并进战术的巨大破绽。
即受限于补给和地形,温福的各处军队之间联系非常不紧密,这就给了本地作战的大小金川土司,集中优势兵力穿插包抄的机会。
而在此时,被前期攻势打晕头而被迫投降满清的头人七图甲噶尔思甲布,也看到了清军的弱点,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于是七图甲噶尔思甲布立刻与索诺木和僧格桑取得联系,约定里应外合攻破清军大营。
1773年六月初一,金川土司兵穿插绕到清军背后的喇嘛寺和底木达一带,攻击清军的后勤补给站。
此时由于温福处处出击,位于后路的重庆镇总兵董天弼手中仅有二百兵丁。
等金川土司兵到达,先前投靠的七图甲噶尔思甲布等千余人立刻出来里应外合,打开了寨门。
董天弼手中根本没多少兵,只能集合侍卫死守,苦战两个时辰后,他本人与二百余兵丁全部战死。
随后大小金川土司集中优势兵力,趁着清军猝不及防的时刻,沿途攻陷清军设在身后的数个兵站、粮站。
身处外围的阿桂虽然立刻调兵增援,但已经来不及了。
六月初九,土司兵攻占木果木大营东北的小寨,驱赶正好运粮到此没走脱的四千余民夫冲击清军木果木大营。
温福惊慌失措,一不能接纳这些民夫,二又未及时下令驱散,结果导致大营木栅栏竟然被民夫冲破,土司兵趁机掩杀进来,清军大溃。
温福此时才让大营精兵退守后营木寨,想要据险而守。
而土司兵打杀清军甚多,一时间顺风战打疯了,如有神助般,一接战就把温福给乱枪打死了。
这,才开始战斗,主帅就战死,仗肯定是打不下去了,清军至此完全崩溃,只有海兰察等骑兵见势不妙杀出重围。
事后统计,木果木一战,清军统帅温福战死,还战死了副都统二人,董天弼等有提督衔的总兵三人,其余记名总兵、御前侍卫、副将、知府等文官武将合计战死超百人。
木果木营清军总共一万三千人,光是战死就接近三千,其余被俘、失踪者还有两三千,能逃脱的也几乎人人带伤。
物资方面,光是火药就损失了七万五千斤左右,是莫大将军两个兵工厂大半年的产量,其余林林总总,损失最少在四十万两朝上。
可以说,这一惨败,也就比莫大将军把傅恒等坑死在缅甸的最后一战轻一点。
。。。。
农历七月的北京城,已经开始热起来,刘统勋坐在狭仄的官轿中被热的满头大汗。
而这,还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待遇呢,也只有已经七十三岁的刘统勋这种老臣,能得到紫禁城乘轿的优待。
东转转西转转,刘统勋都有些头晕眼的时候,终于看到隆宗门的匾额了。
刘大枢臣如蒙大赦,没要人扶就赶紧下车了,再摇两下,他准得吐在轿子里面。
只不过脚刚沾到地上的时候,刘统勋突然头晕眼了一下,差点没摔倒在地上了。
尽力稳住之后,他看了看周围的黄瓦朱墙,忍不住叹了口气。
五年前刘统勋就开始上书乾隆,要求辞官回老家去养老。
这还真不是刘统勋矫情,而是他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扛不住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了,但这些请辞奏疏都被乾隆给驳了回来。
我十全就是这样,谁好用,谁能干事,他就要用到死。
想着自己的头眩症越来越严重了,刘统勋再次叹了口气,有些自嘲的嘟囔了一声,“吾迟早死于此地啊!”
叹息完毕,刘统勋迈步走进军机处的大门。
一进门他就感觉到了不对劲,因为许多御前侍卫和乾隆身边的贴身太监已经到了。
“万岁爷已经到了,正在等大人呢。”果然,管事太监看到刘统勋来了,立刻上前通报。
刘统勋顿时心里一惊,皇帝来的如此着急,难道是大小金川出事了?
“大学士不必多礼,还是先过来看战报吧。”果然,刘统勋进去之后,就看见乾隆拉长了一个马脸,脸上黑的都能滴出水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