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殖民也是需要培训的
又忙忙碌碌十几天之后,莫子布终于可以稍微放松下自己了。
他躺在一张巨大的彩床上,头枕着吴蒨的大腿。
这个作为郑诗诗媵妾嫁过来的暹罗女人生的十分丰腴,一百一十斤的体重看着并不太胖,但身上的肉软绵绵如同最上等的海绵一般,靠上去简直就是最舒服的靠枕。
叶仪真叶小妹的手够劲,于是正在卖力的给莫子布按着大腿。
远处陈家的小表妹最会侍弄饭食,莫子布就干脆让人把简单的厨房搭建到了这间宽大的宫殿中,让小表妹就在身边给他做饭菜。
虽然很离谱,但莫子布就喜欢这种感觉,王者嘛,要是这点随心所欲都不行,那还有什么意义。
他可不愿意当个大明那种皇宫都没法出的帝王,说是帝王,实际上就是文官雕塑在庙里的神像和用道德绑架起来的人质。
不一会,饭菜就做好了,全是典型的广式菜肴,莫子布最喜欢的,就是那一道鸡骨头还带着粉色骨头的白斩鸡。
这些天,莫大王的伙食一直是小表妹、叶仪真、吴蒨三个女人在弄,对于自己的安全,莫子布还是很关注的。
究其原因,还是这顺化城总让莫子布感到不舒服,因为顺化周围的京汉高门太多了。
就顺化道这一百一十万人中,京汉高门就控制了二十几万,还有超过半数的深受他们的影响,乡间的舆论,基本都在这些人手中。
你说我莫大王在顺化城呆的怎么会自在呢。
看来未来还是要拆散他们,想要当控制基层的大族,那就去婆罗洲,去爪哇岛,反正不许他们继续在顺化生根发芽。
侍女们开始穿梭着摆上一道道美食,但莫子布还是躺着没动,因为他在听诗诗给他读暹罗的移民情况报告。
而这一份报告的撰写者们,乃是莫子布的侍从文官。
现在莫子布身边的年轻人中,大多是由他自己选拔并放到各地锻炼的。
走军事方面的,就安排在参谋军官团中。
其中包含了大量从法兰西、奥地利招募来的小商人和破产小贵族家庭出身,为了上军校已经把自己搞破产。
毕业后却因为战争结束军队裁减,而无法进入军队获得较高报酬还不起债的倒霉蛋们。
其中最出色的军官团参谋长奥地利人莫里茨.克鲁格上校,甚至曾经做过奥地利名将劳东的参随,经历过全部的七年战争,经验非常丰富,极大弥补了莫子布非科班出身的短板。
而侍从文官中,则基本都是华人,只有很少几个法兰西人,他们承担着莫子布对未来政治的构想,外界甚至以翰林学士称呼这些人。
听着,听着,莫子布忍不住坐了起来。
不是这份报告有问题,这份报告的作者,是莫子布当年在洛坤码头救下来的郑锦水。
当时他父亲杀贼而死,母亲和妹妹也受了不小的伤,被莫子布救下来后,就得到了莫子布的苦心栽培。
此人心细如发,善于发现,读书刻苦,只要经过他手总结出来的报告,就很少有错漏的地方。
所以莫子布觉得不对的,是如今暹罗的情况。
“暹罗如今的百姓中,华人不过二十七八万,纳真最多不超过五十万,其余四百万人中,皆是泰人、孟人与克伦人等。
如果华人能与纳真团结,方可压制不满。
但如今外父纵容华人不说,连纳真都感觉有被夺取权力的危险,这么长时间下去,一定会出问题的。”
暹罗在郑信与莫子布切割之后,虽然损失了南方半岛上的洛坤以南等领土,但是得到了广阔的下缅甸,人口不减反长。
听到莫子布的警惕,诗诗反倒没什么感觉,她笑嘻嘻的说道:“大王,暹罗和兴唐可不是一样的。
兴唐乃至整个安南更像是个小号的中华,而暹罗自古以来就是实行萨克迪纳的。
如今父王让家乡华人升级为皇家华人,相当于全部成为最低等级的萨克迪纳主,正符合暹罗之国情啊!
以前的素可泰和前后阿瑜陀耶王朝,都是把自己部族变为贵族,拱卫在国王周围,这样才能稳固统治的呀!”
莫子布听完,直接愣了几秒钟,结合他手里陈惠给出的郑信最近的基本情况。
莫子布也觉得他自己,隐约摸到历史上暹罗出问题的原因了。
总结出来就一句话,潮州乡党没镇住场子。
因为诗诗说的这话没错,暹罗自古以来都是这么玩的,萨克迪纳这种奴隶制,也应该这么玩。
即把自己的乡党当成自备武器保卫王上的那种国人,甚至是可以蓄奴的低级贵族。
用他们来形成最核心的基本盘,然后权力自内而外向四方延展。
以前的暹罗王朝,不管是素可泰王朝还是两个阿瑜陀耶王朝,都是遵循的这个游戏规则。
而深受暹罗文化影响的郑信,从小受到的也是这种教育,于是他在当了暹罗王之后,就从老家潮州招揽了十七八万潮州乡党到暹罗。
历史上可能没这么多,大约就八到十万人左右。
然后这些人被称为皇家华人,郑信把他们安置在了吞武里周围,初衷就是想他们在都城周围屯垦蓄奴,拱卫王室。
可是郑信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此时的潮州,乃至整个大陆,被满清摧残的没剩下什么文华和心气了。
你指望一群在大陆当一钱汉,眼界完全被人为抹除的穷人,到了南洋就能当奴隶主?
别做梦了,汉唐时候他们或许能行,但现在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玩萨克迪纳制。
就跟你辛苦创立下了一个大集团,想把人换成自己的,但原来在老家喂鸡养猪的二伯三舅,却无法帮你掌控住这个大集团一样。
再加上潮州一贯重商主义气氛浓厚,钻天打洞找空子当官老爷,买低卖高当奸商的人,远远多于老老实实种田的人。
这导致人虽然到了南洋,但是分散到各个产业去了。
在吞武里周围老实种田的只有不到一半人,而这一半人,也干不好屯垦蓄奴这事。
到了后来,郑信发现这些人靠不住,于是开始打发那些完全就是来打秋风,没有什么用处的乡党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