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甚至能在潮州的民间传说中得到印证。潮州传说郑信当了国王之后,就有乡党到了暹罗,但郑信不给当官,只送他们几坛子腌菜打发回潮州去。
这些人一生气,刚上船就把坛子扔进了海里,结果有人留了一两坛,回到潮州后才发现里面装的是金银。
这虽然有很明显的加工痕迹,但仍然可以反映出一些当时的情况。
眼看潮州乡党不能拱卫他,郑信又才将注意力转回了原本被他扫到了一边的纳真们。
而这些纳真,虽然为了利益再次效忠郑信,但不信任的种子已经种下。
很多人都觉得郑信王只爱他的华人乡党,不爱纳真,心里深藏着对未来某一天又会失去国王宠信的担忧甚至恐惧。
郑信也看到了这种情况,所以他对这些纳真更加宽容,希望能安他们的心。
同时又企图让暹罗佛教尊他为佛王,企图利用宗教的权威,来拉拢和镇压。
但一切都晚了,适得其反了。
过于的宽容,导致了纳真们更加容易互相串联以及对国王敬畏心降低。
对佛教的过于逼迫,也反而导致了更大的反对。
暹罗,可是一个神权在某些时候,能跟君权并驾齐驱的国家啊!
所以后来,悲剧得以轻易发生,先是小规模叛乱,接着近卫军借机闹事反对国王,并控制了郑信。
最后通从前线带大军返回,假做清君侧,实际上杀了闹事的近卫军又控制了郑信,来了个渔翁得利。
最后的最后,郑信的侄子率领郑信少数还留在暹罗,已经会玩萨克迪纳制之乡党起兵营救郑信。
然后被通轻易击败,全部被杀,郑信也因此殒命,吞武里王朝灭亡。
这个王朝唯一留给华人的遗产,就是潮州人虽然萨克迪纳制没玩明白,但是在教育、商业、技工、贸易甚至基层官吏等方面,完全掌握了暹罗。
通也不得不继续和华人合作,用他纳真的身份继续扮演华人的自己人。
然后用了两三代人的时间,逐步把这些掌握了暹罗除开军队和大贵族爵位以外几乎所有行业的华人,基本暹罗化。
诗诗和一众女人诧异的看着莫子布发愣,甚至脑袋上开始冒出汗珠,而又不敢打扰他。
女人们并不知道,莫子布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已经完成了一次基本与历史一致的复盘。
吞武里王朝的倾覆,与其说是郑信个人能力的原因,不如说是时代的悲剧。
当中国的文化走过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之后,已经失去了西周夏君夷民时期,一个卿大夫带着百来国人就可以开垦出大片良田,控制上万野人的时代了。
更悲剧的是,郑信出身的潮州族群,偏偏还是已经不太能夏君夷民的华人中,最为重商的族群,没有之一。
这就让郑信天然跛了一只脚。
可以想象,要是郑信的族群是相对更能屯垦的客家或者其他群体,至少能在吞武里城周围建立稳固的基本盘,不至于路走到一半,又去吃回头草。
而这个复盘,也让莫子布心中一凛,他模模糊糊感觉到,要用华人控制南洋,最重要的不是征服土著,因为这毫无难度。
要是愿意,莫子布现在就能带着大船把全南洋的土著挨个打一遍,肯定都能打赢。
但打赢之后,谁来驯化这些土著,完成屯垦,掌握当地,将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哪怕莫子布的选材面比郑信宽的多,但也面临着没有合适屯垦人才的问题。
现在虽然看起来还不错,那是因为敢在这个时候下南洋,舍得拿命来换富贵的,其实都是大陆华人中比较敢闯的。
等他们中绝大部分下了南洋之后,再强行拉下来的,就是本身不具有闯劲的那一批人了。
莫子布在心里估算了一下情况,发现他这个判断是准确的。
因为目前下南洋的人数,就是一年在比一年减少。
莫子布最开始拉人下南洋的时候,加上给了钱,第一年来了超过十万人,第二年钱减半,还有七万人,第三年不给钱了,仍然有五万多人。
但是到了今年第四年,已经只有两万多人下南洋了,全年很难超过四万人了。
这说明,敢下南洋的,正在飞速减少。
另一方面也说明,大陆上的人口在没爆炸到1840年左右的四亿多。
尤其广东和福建,现在加起来也就是两千万四五百万的人口,大家一起熬一熬,也还是能过得下去日子。
而大部分的人,只要在家乡还能苟活,轻易也不敢冒风险南下。
说残酷点,在这种情况下,有闯劲的基本都来了,没来的,你让他们来了,也只有被土著欺负的份。
同时在历史上,这些青壮是被卖猪仔下南洋的,需要他们作为劳动力的殖民者,哪会管你华人能不能压住土著的问题,压不住才好呢。
而莫子布不行,华人到了南洋压不住土著,对他来说,除了安置在嘉定和归仁的,压不住土著就等于白来,甚至是负担。
不行,莫子布站了起来,他得给华人找一个老师,一个可以教会华人重新玩殖民的老师。
然后办一个短期的培训班,教会他们如何在南洋管理、教化土著,还得教他们武技,培养解决不了事情,就解决人的能力。
那.,这玩意全东方,就只有倭国武士有丰富的经验了。看看日本那群老农民被压制的有多死就知道了。
要不,想办法用炮舰去‘招募’一点倭国武士来当狗?
反正现在在十年前莫天赐以高王的身份向德川幕府大将军去信以后,双方是有联系的。
河仙的商船也能在长崎靠岸,只不过有贸易额限制而已。
实在不行,还可以强行去抓,就当锻炼舰队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