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乌合之众
腊月中旬,雪下的更大了,连从应天府调集的三个京营军都因为路途艰险,无法按时赶到九江。
那莫子布也就不走了,将行朝设立在九江,准备在此过年。
而基本准备好的湖广战役也没法进行,因为雪实在是太大了,整个九江,乃至赣北、皖西南、鄂东南积雪厚的快到膝盖,确实没法进行作战。
而兴唐军再次没有如同陈严祖等人想象的那样雷霆扫穴,让他们的信心更足了,甚至有传言光中皇帝正在讨论怎么招降湖广士绅。
呃,也不算是传言,应该是谣言,由锦衣卫北镇抚司专门炮制的谣言。
当然,湖北一省不可能没有聪明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恩科二甲十一名,安陆府人李潢就很知道好歹。
1771年的辛卯科是一个恩科,专为乾隆母亲八十大寿开考的。
这种加塞的科举,并不太受读书人的欢迎,因为朝廷的的职位就那么多,恩科相当于加塞,所以一般安排的职位都不怎么样。
加上在清朝,本来朝廷的官帽子就大多给了满人,更加不够分,李潢又是恩科出身,根本没什么前途可言。
历史上李潢当了一辈子老翰林,快六十岁了才混上一个侍郎,不过这也给了他潜心研究学问的空闲,使得李潢在数学、天文学上都有不俗的造诣。
不过这个时空嘛,李潢并没选择继续在北京苦熬,当天南有变,据说出了个朱洪武的消息传来后,他就辞官跑回家乡蛰伏了起来。
安陆府位在武昌府西北,曾经有个承天府的称号,因为这是我大明谜语人嘉靖皇帝的老家。
不过到了清代,安陆府理所当然被取消了承天府的称号,回归了它原本的地位。
地位的下降,导致原本在明朝屯驻重兵的安陆府,在满清一朝驻军力量十分薄弱,只有绿营郧阳镇下辖的安陆营六百人,由一个参将负责掌管。
这满清绿营腐朽的很快,内地绿营尤其如此,莫子布进南京之后,李潢等当地士绅就组织人手起来闹事,把根本没多少战斗力的安陆营绿营兵全部赶走。
其实这也是湖南、湖北两省的常态,地方的绿营基本都被赶走,只有设立总兵的城市和省城的抚标、提标还在,不过也大多扯下了绿营的招牌,摇身一变成了团练。
安陆府府城乃是钟祥县,府城就在汉江边,逆水往上就是襄阳府,襄阳府再往上,便是郧阳府。
因此钟祥这地到了此时,又算是襄阳门户了,有安陆府卡在这汉水腰子上,位于武昌府的陈严祖相当于失去了整个鄂西、鄂西北的控制。
“云门老弟,这陈严祖又从武昌发来了命令,不过这次不是私信,而是走的湖北巡抚和湖北提督的公函。”
有京山县的乡绅拿着陈辉祖的命令来找李潢,李潢闻言轻蔑一笑,“他陈严祖连个举人都不是,监生出身,何敢用一省封疆的大印。
带着区区五百常德兵,就敢在武昌府耀武扬威,等到大虞汉家天兵一来,他就死定了。
我看这陈辉祖还真是心狠手辣,连自己的弟弟都要坑。”
此时,湖南、湖北甚至还能看成一个省,因为雍正元年(1723)清廷裁掉偏沅巡抚之后,湖北、湖南才第一次作为省级单位出现,此前一直是在一起的。
所以,陈严祖到武昌府,并未被视为外省人,只不过他掌握的兵力,实在是太少了点,为人也没什么才能。
湖北的地头蛇们,普遍只是因为缺一个挑头背黑锅的,才故意把他顶在前面而已。
“话虽这么说,但咱们安陆府人少,至今也就千把人,万一陈严祖真来攻打,郧阳、襄阳也来人,那就麻烦了。”乡绅还是有些担心。
李潢点了点头,“那就把大家召集起来,咱们就守在这府城,只要撑到明年三月,一切就安全了。”
乡绅还要说什么,李潢语重心长的说道:“郧阳府流民遍野,如今更没人管,襄阳府那边的又有妖人在布道传教,以至于团练成了混元教信徒汇聚之地,
咱们要是让开安陆,不做抵抗,那么北面混元教徒就会乘势南下,他们穷的吃上顿没下顿,来了安陆府会干什么不用想都知道,到时候遭殃的还是我们。”
“也是,这世道,到处都不得安生。”乡绅感叹了两句,被李潢说服,随后走了出去。
李潢则长长出了口气,郧阳、襄阳两府的混元教徒,不过是他吓唬人的借口,或许会有危害,但危害不会太大。
真正让李潢下定决心不跟陈严祖等人混的原因,是他看透了莫子布的政策。
或者说,李潢非常清楚,任何一个朝代,除了王朝末期管不住以外,都不会让陈辉祖、陈严祖兄弟这样的地方势力存在。
同时嘛,作为本地人,李潢对这些在湖广填四川中大发土地财的本地土豪有多凶狠,是有深切的体会的。
二十多年前,李潢的父亲李兆钰病死在江苏海州知州任上,十几岁的他扶柩归乡,到家后父亲还没下葬,当地豪强就给他下套,勾结知府霸占了他的家产,还把他扔进了狱中。、
如果不是后来湖北巡抚李因培明察秋毫,李潢就要死在狱中了。
连他这种官员之子,尚且不能保住家产,可想而知那些被迫填川的百姓中,有多少人是被强夺了家产赶走的,简直不敢想象。
是以,于公于私,于情于理,李潢都不会和陈严祖等豪强走到一起。
西元1780年2月20日。大虞光中四年,满清乾隆四十五年,农历正月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