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陕甘乱起
事实证明,乾隆也不是那么的英明,他真要英明,那就不会把自己儿子坑的这么惨。
西安城中,多罗仪郡王,陕甘总督,乾隆第八子永璇光光的大额头上,正在不断落下豆大的汗珠。
之所以说乾隆坑了他,是因为乾隆竟然简单的认为天方教既然是从西而来,亦是由大食人所创。
那么越往西,越是高鼻深目的,自然在天方教徒看来就越正宗,地位越高。
当然,乾隆有这个认识,还少不了历史上被查包衣吹成绝世美人的香妃功劳。
这个被霍占集休弃的女人,在乾隆这里大肆吹嘘自己祖先是圣裔,在相当程度上强化了乾隆这种刻板印象。
但实际上,陕甘的茴茴跟西域的缠茴,基本尿不到一个壶里,甚至还互相敌视。
以至于陕甘的茴茴到了西域,还要跟汉人一起抱团对抗缠茴。
而陕甘茴茴的传教者,也不会单是从西域来的这么简单。
或者说,在大明朝时期,是有大量从西域来的僧侣传教,但是到了现在,这些茴茴是自己跑到西亚去学习,然后回来传教的。
这些传教者,被称为门宦,地位如同昔日汉人的高门门阀一样,他们从上到下严密控制教徒,私底下发展自己的乡间武装,一遇有事,不问对错,只问教门。
比如破坏力最大的,号称四大门宦之一的哲合忍耶,他们崇尚舍希德,也就是搞神战,搞殉教那一套,最为激进。
这个哲合忍耶的创始人马明心,就是跟随叔父到麦加朝圣,两人失散流落也门,被也门大伊玛目伊本.载尼收为弟子,最后回到陕甘,创立汉地哲合忍耶门派,开始传教的。
也就是说,永璇到了陕甘后,满怀希望顶着的香妃那个名头,根本没多少用处。
陕甘茴茴最多把他当成了信教者,并不怎么亲近,反而还害得陕甘汉民对永璇心存疑虑。
所以从去年起,永璇就不再标榜自己是天方教徒,天方教堂也不怎么去了。
“八郡王,都查清楚了,王亶望他们公然虚报旱灾,然后将监生名额标价售卖钱粮,说是用此钱算作赈灾,内里却是上下私吞一空。”
随着陕西按察使王廷赞的回报,永璇那个悬着的心,终于死了。
“这王亶望,他好大的胆子,这种事也干的出来,本王要狠狠的治他!”
一想到自己被王亶望耍的团团转,永璇的火从心起,恨不得现在过去亲手斩了他。
“恐怕不止是虚报旱灾吧,若只是如此,事情当不至于让臬台大人亲自走一趟。”
被乾隆安排来辅佐永璇,清代第一个陕西状元,对清代陕西儒学有极大推进作用的陕西巡抚,提督陕西军务王杰开口问道。
“抚台果然明辨。”王廷赞拱手赞道:“旱灾其实不是虚报,甘肃全省过去两年确实灾害多发,有水灾,也有旱灾。
但王亶望他们截留了监生上缴的监粮,却并未用来赈灾。
此事已经激起受灾最重几府教徒的极度不满,整个甘肃,似有不稳。”
听到王廷赞这么说,和珅和大人的便宜外祖父西安将军伍弥泰,就惊呼一声。
如果只有教徒不满而不是全部百姓不满的话,那么除了没有赈灾以外,就还会伴随另一个大问题-民间冲突。
怎么说呢,陕甘的官员,不管是旗人还是汉人出身,在教徒和汉人中间,他们肯定是偏袒汉人的。
不是因为汉人让他们觉得亲近,而是汉人在陕甘早就没了严密的大家族传统,都是小家族。
因此汉人聚拢也就那么些人,彼此之间还会因为籍贯和姓氏的不同,互相有所龃龉,很难合在一起密谋闹事。
但教徒就不一样了,他们不以血缘,无关籍贯,只要你是在我这天方教寺里面祷告,那就是自己人。
所以他们很容易团结起来,往往一个阿洪就能号召数百人闹事,是以官府对教徒非常警惕,没事都要打压三分,更别提真有事了。
所以受了旱灾,汉人或许还能得到三瓜俩枣,但教徒是一文钱也别想得到的。
但恰恰就是这种社会氛围,造成了大量教徒心怀怨恨,觉得自己被欺辱,被歧视,在陕甘当的是二等民、三等民,时常怨天尤人,一点点不对付就会上纲上线纠结教徒闹事。
且平日里他们又不可能频繁跟官府打交道,能跟他们日常相处的,都是跟他们一样在最底层生活,好似得了包庇,得了天大好处的汉人。
天长日久,这不就恨上了嘛。
而等伍弥泰把道理说给了还不懂的永璇,立刻让这位八阿哥感觉天地都旋转起来了。
本来他到陕甘,就是以为教徒可以拉拢,希望天方教的力量,来对抗大虞。
但结果谁能想到,大虞慢腾腾的没打过来,倒是他这教徒和汉人之间的矛盾,要先爆开了。
“惺园先生,我该如何是好,万一甘肃的教徒先闹了起来,这关中,这陕甘还能守吗?”
永璇一脸希冀的看着王杰,希望他能出个什么妙计。
不过被永璇寄予厚望的王杰并未这么表态,只是表示事情还未到最后一步,他要先去查清事实了,再来禀告,随后就告退,好像确实急着去查证一般。
只是一出门,王杰的脸色就变了,他看着同族的咸宁知县王垣和跟着他出来的陕西按察使王廷赞,示意两人跟他往巡抚署衙走去。
甫一进屋,王杰就迫不及待的低声问道:“甘肃的形势怎么样,可还稳的住?”
王廷赞也赶紧回答道:“各府城,大部分县城还稳得住,有些地方就难了。
马明心这教匪习得大食蛊惑人心之法,将早就不满的人全部挑动了起来。
素来温和的老教门已经不为底层教徒所喜,那些闹着要搞舍希德的,才是其中的主流。”
“华州、华阴、渭南等地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那些信了新教的教头,只要在某地传得一教,立住一门,立刻就有百十教徒供其驱使。
因此如痴如狂,他们不断鼓动,挑拨仇怨壮大自身。”
王垣也低声说道,他道出了陕甘传教之快的最大原因。
还是利益惹的,此时到关中的天方教与汉唐时期的佛教颇为相似,每到一地,先建庐舍,再聚僧兵,后置教田,形同坞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