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魔法对轰是吧,我也有
正常来说,七八万人的会战,经常光是对峙都要好几个月。
哪怕是决定决战了,也要经历好几次的反复拉扯,最后败方才会崩溃。
而黄河南岸崔家堡的乱军溃散的这么快,只能说明一件事,他们别说达到同为叛乱分子的大小金川嘉绒藏人那个水平,连稍后的川楚白莲教起义的战斗力都达不到。
历史上闹的那么大,实际上是沙俄在后面鼓动,中亚三汗国为了拓展战略转圜空间,而进行了大力资助的。
以至于金积堡的马家枪手装备比左宗棠的湘军还好,且有来自中亚的教官教授。
历史上若不是飞将军刘锦堂太猛,结局如何还真不好说。
二月十二,王无病攻克崔家堡,俘虏乱军首领祁家兄弟及骨干大小首领六十余人,为了避免夜长梦多,王无病把他们全部拉到黄河边一刀砍了。
尸身扔进黄河里,只留下头颅把脑浆等容易腐烂的皮肉掏空后,用石灰和盐风干起来,准备送往南北二京。
在王无病的无情打击下,黄河南岸乱军的心智完全崩溃,他们仓皇退回河州,自己就解除了武装组织,竟然指望回归平民状态以逃脱惩罚。
也有一些顽固的退回到了循化厅、巴燕戎格厅(青海化隆)等地,与当地的乱军和一些准备对抗朝廷的青海厄鲁特蒙古人重新纠合了起来。
王无病占领崔家堡后,也没有继续去打击乱军,而是留下四千人守住这个堡垒,他带领一万多人,跑去攻收复甘州去了。
甘州府城被乱军攻陷,造成了大量百姓死伤,可不能让这些人跑了。
且甘州以西的肃州、安西州(敦煌)还有大量百姓在苦苦支撑,必须要救下来。
反而经过崔家堡一战,兰州府的乱军不过是苟延残喘,有的是时间收拾他们。
黄河南岸的战事结束了,但黄河北岸的还要再有一段时间。
毕竟在这里的,不是南岸那样的乌合之众,水平应该能达到历史上川楚白莲教起义的时候,单是火绳枪都有几千杆。
而同时,李献文作战,简直就是一个怪胎,他讲究军队机动能力,嗯,这也算他们老李家的特色了。
但同时,对战的时候也极为谨慎。
李献文最喜欢不停的试探,不断撕咬,确定敌人确实虚弱了,才会冲上去致命一击。
所以李献文在黄河北岸的盐场堡摆出的阵势是将四千旗人黑旗军骑兵放在两翼威慑,不让乱军把阵势摆开,迫使他们只能集中出现在正面。
这可就太要命了,乱军手中绝大部分是火绳枪,这玩意打一枪就要扯一截火绳做导火索才行。
而为了方便,更因为要携带的东西太多,很多士兵都是把长长的火绳缠在身上的。
这要是像燧发枪那样密集结阵,很容易就会被旁边人把身上的火绳引燃,那乐子就大了。
于是乱军被挤在中间,但最前面派出的火绳枪手却是稀稀拉拉的,必须要在两个火绳枪手中间夹一个肉搏兵,才能尽量避免事故发生。
而李献文则把五千白莲教义从兵顶在最前面,他们后面乃是三千延绥军的弓箭手。
十八世纪末了,弓箭手听起来有些过于魔幻是吧,但其实不跟英法俄普奥这样顶级列强打,你能拿出几千步弓手,是非常好用的。
这些弓箭手也不容易凑齐,但好在陕北汉子们还勉强能玩这一招。
这里地处草原与农耕的交界处,种地之余打猎,是每个陕北汉子必备的技能,因为全家一年至少一半的动物蛋白摄入,都要靠手里的弓箭。
在蒙古人的射箭本事退化,且蒙汉两族都被满清给制住了之后,他们甚至经常深入草原去射猎。
在这八千人身后,就是京营奋武军八千人,他们才是一锤定音的主力。
战斗先在两翼打响,苏四十三和韩三哥还是比祁遇先要高明一点,他们是能看出危险的,于是他们最开始就想把黑旗军的旗人骑兵赶走,这样就能把阵势摆开。
但很可惜,他们面对的不是太平天国时期那种垃圾旗人,现在能入选黑旗军的旗人,基本都是大小金川和北河之战的残余。
他们打兴唐军不行,因为兴唐军背后有汉人万万千,还有广东佛山和广南下龙湾两个大型钢铁基地,全国燧发枪年产量已经达到了十八万支,火药产量更是恐怖。
在有了莫皇帝这样的主心骨之后,旗人就是跟汉人打出一比十的交换比,灭种的也一定是旗人。
所以并不是旗人打不赢一场会战,而是他们没资格与汉人打会战。
比如在北河之战中,双方打出了几乎一比一的交换比,但当时的兴唐军拿到这个结果后,虽然损失惨重但气势如虹。
旗人却自阿桂以下都如丧考妣,都知道大清国完蛋了,士气一下就跌入了谷底。
这就是人口的优势,这才叫人口红利。
而西北这些欺师灭祖的汉人,自然是没有兴唐军这个资格的。
同时旗人的后顾之忧被解除,乾隆练出来的这些精兵,战斗力一下就恢复了。
因此乱军向着两边侧翼进攻的时候,黑旗军却在海兰察的指挥下,哈当阿、穆克登阿这些旗人将领率领四千骑兵先是后退一小段。
一直等到乱军把路线拉长之后,才加速猛扑过去。
一时间箭如雨下,两拨箭雨结束后,立刻就撞了过去枪刺刀砍,乱军连火绳枪都来不及装填,就被杀的屁滚尿流退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