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白龙鱼服
三忠祠太学,这座位于佛山的太学,比在原本广州满城广州将军衙门上兴建的广州太学,还要强上几分。
其与南洋的嘉定太学,南京应天府的金陵太学齐名,是大虞朝最好的三座太学之一。
王贞仪抱着一大摞书本和稿纸,急匆匆走进了学校大门。
甫一进门,王贞仪就长长松了口气,因为只有在三忠祠太学中,才没有人对一个女子做教书先生打扮,而投来异样的目光。
如今的大虞朝,虽然女性不像满清那样被严格束缚,广州为主的珠三角,苏淞为主的长三角又开始出现大量奇装异服的服妖。
许多大家族中,也有很多才华出众的女子能掌握一定的权力,南京、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也出现了不少女子学堂。
但是女子在太学成为教授,乃至太学博士、司业这种在传统印象中仍然是朝廷命官的职位,还是有些太过惊世骇俗了。
而且不但是中华这样,在泰西欧洲也一样,甚至更严重。
王贞仪在平原伯叶宪纯的支持下,前往法兰西留学了两年,甚至还是以伯爵养女身份去的,但她仍然无法进入巴黎大学学习。
最后还是因为她的特殊身份,国王路易十六亲自出门准许,王贞仪才得以用穿着男装,留着男式发型的方式,勉强进入巴黎大学,完成了简单的学习和交流。
“司业,山长让你赶紧去一趟他那里,学校里好像来了一位大人物。”
文件很多很重,但好在走了没几步,王贞仪就遇到了好几个学生,接过了她手里的文件。
王贞仪点了点头,看着校门口岭南三忠的雕像,又左右看了看周围川流不息还跟他打招呼的学生,心里升起了一阵明悟。
这大虞的进学制度乃至科举制度,都要经历一次巨大的改动了。
在如今的大虞,当皇帝开始大规模新建太学之后,原本囊括国子学、四门小学、太学的国子监,性质就开始变了。
国子监从最高学府,变成了官员进修班,地位飞速攀升。
原本的国子监生,大多是考不上进士的人去就读,运气好能得个小官,而现在实际上成了高级预备提拔官员进修之地。
特别是皇帝非常喜欢来国子监拣选人才进入内廷侍从文官司以后,原本被进士们看不起的国子监监生身份,成了大多数进士们也要打破头也要抢的香饽饽了。
同时,四门小学的功能也被简化,大量降低难度后放到了小学、高学中去展开。
所以在大虞朝,当国子监的四门小学功能被降低难度摊入小学和高学,太学变成大学之后,国子监的地位拔高是必然的,不然定位就会非常尴尬。
如果王贞仪是个穿越者的话,她就会知道,国子监实际上成了党校,侍从文官司的地位甚至比后世中央办公厅还高,肯定会非常热门的。
“司业,你听说了吗,朝廷明年秀才的录取名额还会进一步下降。
全广州只给七十个名额,还把报考门槛提高到了太学毕业生,举人则只准许有三年基层经验的报考。”
听到学生的发问,王贞仪轻轻点了点头,她发现了当今圣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那就是不管推行任何政策,都会一点点的加码,缓步推进,从来不做那种大幅度的改革,非常注重社会稳定。
有人形容皇帝是切香肠的高手,王贞仪觉得再是贴切不过了。
比如对于科举,皇帝最开始是把秀才报考的门槛提高到必须高学毕业,接着又取消了秀才禀膳生和一定程度上免赋的特权。
正当读书人极为不满的时候,又大幅提高吏员待遇,放开吏员升为官员的限制,使吏员在地位上飞速提高。
然后又开始给吏员扩编,规定新进吏员必须要有秀才功名才行。这让大量的老秀才们欢声鼓舞,反对的声音立刻就没了。
只可惜,仅仅过了一年,朝廷再次收紧秀才名额,并且是逐年减少,到了明年,偌大的广州,都只给七十个名额,还把报考门槛提高到了太学毕业生。
“这对咱们其实是好事,考进士的门槛提高到太学毕业生之后,人数最多的高学毕业生就无法跟咱们竞争了。
现在佛山一个最低的第四等吏员,每年都能拿六十五银元,若是不求大富大贵,这小的小富小贵,也是极为不错的。”
一个明年毕业的太学生踌躇满志的说道,此时大虞六十五银元的生存品质,大约跟后世一年十七八万差不多。
在这个广州房价还没有特别高,偏远一点地方一套房子也就七八十银元的时候,一年六七十银元可以过得非常舒服了。
就像是后世广州一年收入十七八万,还不用怎么考虑住房的话,那简直就是天堂。
“朝廷这方面朝令夕改,我怕等咱们毕业的时候,又会有变化,总是让人心里不安啊!
而且那么多高学生,十年苦读,一朝断了通天路,说不好会闹出什么乱子来呢。”
一个贫家出身的一年级太学生,有些不安的下意识捏紧了衣角。
对于未来,这种贫困家庭的学生总是相当忐忑。
因为能送他们入太学,那都不是父母咬紧牙关供能行的,而是需要他们整个家族支持。
他们的学费,基本都是三伯家一尺布,四叔家一只鸡这样凑起来的。
他们的身上,背了太多的人情债,背负了太多人的殷切期望,所以很希望能一毕业就考中秀才,这样才能以最快速度回报家族。
“伯治兄你就是太官迷了,不能考秀才算什么,毕业了你来我家隆泰公司,年薪一百银元以下的职位随便你选。”
叫贫家学子伯治兄,还直接许诺一百银元高薪的太学生叫做罗增祥,他曾祖父是曾经会安明香人的首领罗阿爷。
这位当年可是救过皇帝性命的,当然,还有外人不知道的罗阿爷为了明香人为了皇帝,淹死了广南阮家全族的功劳。
罗阿爷当年与两个儿子一起,用生命为皇帝,为明香人控制广南扫清了障碍,他的后人当然会飞黄腾达。
罗阿爷的第三子,也就是这位叫罗增祥太学生的祖父,刚刚才因病从江西巡抚的位置上退下来。
他的父亲在朝日省给东洋总理、太上皇莫天赐做按察使,家里开办的隆泰公司垄断了万象大公国的对外商贸,光是三十匹马以上的马队就有十一支。
这种地位,这种出身,自然对做个小吏不感兴趣,一年一百银元的高级经理人职位,自然也不过就是他一句话的事。
而伯治兄听到这么明显的招揽,脸上却露出了一丝丝的不乐意的表情,仿佛有些抗拒这种‘施舍’。
王贞仪叹了口气,她准备找个机会给这个贫家学子上上课。
这小子,一定是被父母所谓穷要穷的有志气等等言语给误导了。
志气是要有,特别是面对嗟来之食,或者明显要损失人格品德的诱惑时。
可这是你同学啊,一个地位高出你一万倍,肯提携你的同学,还讲究那些,就有些太不会为人,甚至是不识抬举了。
“阿祥,你倒是想得美呢,伯治兄在丹化与格物上极有天赋,去你们家那个小小马帮没得埋没人才,他应该继续选择进入丹化科研究深造。”
叫罗增祥为阿祥,还埋汰罗家的隆泰公司为马帮的,是一个身着锦袍,身材高大的太学生。
这位来历也不凡,是已故新高伯(高头廊)庄春德的第四子庄利善,在亭可马里海战中殉国的海军少将庄利信,是他同父同母的兄长。
庄利善虽然在奚落罗增祥,但是目光却时不时锁定在王贞仪柔美的脸庞上。
在庄利善看来,这位王司业简直完美。才十六岁,就是名动中华和法兰西的才女,精通算学、天文、格物之学。
这次新型的侧吹转炉炼钢法能被学校集体发明出来,王贞仪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学术领头人。
且家世也不差,祖父做过苏州知府和江南布政使,父亲是太医院院判,姐姐王惠仪嫁给了陶公侯世子,乃是勋臣贵妇圈中的佼佼者。
更重要的是,长得还挺漂亮,虽然不是倾城倾国的大美人,但也是相貌不俗的小家碧玉了。
庄利善那个心痒痒啊,恨不得现在就把王贞仪给追到手。
“哎哟,哎哟,哎哟,好疼,好疼!”庄利善想的口水都快下来了,却不防一下入了神,被王贞仪看到了他在偷窥。
而王贞仪,可不是那种带着眼镜,娇滴滴的科研女,她虽然在学术上非常有水平,性格却更是泼辣有主见。
想想就知道了,能在海上航行大半年跑去法兰西留学,历史上还在关外学习骑射之术且颇有水平的,怎么可能是个娇弱女子,从身体素质到性格上都不可能。
“庄利善,本司业说过,你不是我喜欢的那种,叫你早点去寻你自己的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