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太子西行-好关中使我右手上扬
阿森在河南停留的时间比在河北长的多,因为这里已经快要被建设成莫氏皇朝对于汉人老家改造的模板了。
未来的河北、山西和部分山东,都会按照此例建设成纯机械化的大农场。
河南、河北、山东人大概率要成为此时空大虞的红脖子了,但应该比阿妹你看的红脖子能过得好点。
因为世界帝国能像老米那样,心大到没战败就产业空心化,把自己吃饭的家伙当垃圾扔出去,还一点也不当回事的,可能也就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一份了吧。
既然是模板,那么阿森就必须要在河南多看多见识,为他以后的执政积累经验。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要祭祀的地方太多了,本身来的时候就不多,要是再不祭祀一下老祖宗,是说不过去的。
在渡黄河之前,阿森就在彰德府(河南安阳)内黄县的二帝陵进行了大规模祭祀。
这里传说是颛顼、帝喾的陵墓所在,自宋徽宗正合二年(1112)就开始建庙祭祀。
到了满清时期,官方的祭祀基本废止,只剩民间自发的在苦苦支撑,庙宇已经极为破败。
阿森在内黄县祭祀后,立刻命朝廷工部派人来复建,又免除二帝陵附近五百五十亩田地赋税,命这里的十三户人家负责维护二帝之陵墓、神碑等。
同时,跟随阿森巡视的全真道龙门派,主动接下了维护二帝陵的祭祀庙宇的工作。
阿森请示莫子布后,准许修复后的庙宇命名为圣帝昭德观,由全真龙门派负责日常祭祀。
从郑州离开后,阿森先是往东南,前往陈州府城淮宁(周口淮阳区),祭祀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氏太昊。
然后继续向南,前往光州固始县(信阳市固始县)曲河畔的阳关铺,祭拜粤西吴川陈氏的始祖。
陈家人早就在这里,按照帝王规制建立了辉煌的祠堂,并与阳关铺的几百年前亲戚重新续了族谱,把陈上川和莫子布母亲太上皇后陈氏等都写了上去。
负责经办这事的不是别人,正是历史上著名的经学家、书法家,藏书大家孙星衍。
修族谱,那可不是随随便便往上套就行的。
而是要根据史料记载、家族传说再考虑现实可能,某些形象还需进行艺术创作,最后光是人名字要编的像模像样,那都是要费很大精力的。
在这个没有互联网,资料不能随便查的时代,一般人可干不成这事。
在阳关铺陈氏宗族祠堂修建的同时,距此二十五公里外的分水亭镇,大闽南系勋贵集体出资为五代王闽之主王审知三兄弟修建的规模宏大,占地六百多亩的庙宇也拔地而起。
对于福建人,特别是闽南人来说,王审知才是真正的开闽圣王,八闽人祖。
历史上王审知跟随王绪,为躲避秦宗权的攻击,从河南固始县出发,招募河南豪杰,一路进入福建安顿。
当时的福建,闽越、瓯越这样的百越族裔还没有完全同化,被冲天大将军在广州杀了一波的阿拉伯海商又在泉州等地汇聚。
他们私藏兵器,暗绪武士,大建寺庙,与刺史廖彦若勾结,做廖彦若的走狗,残害百姓,图谋不轨。
王审知在固始乡党张彦鲁的请求下,攻陷泉州,杀刺史并阿拉伯海商千余,肃清了泉州内外。
此后,这些从河南来的汉人就在福建扎根,为当地带去了中原文化,同化了躲在山林中与中央王朝对抗了几百年的最后越人。
这些河南移民在八山二水一分田,自然条件艰苦的福建,硬是开垦出了大片良田,做到了在人口大爆炸前,至少粮食能够自给自足。
此后,这些河南汉人继续向广东沿海迁徙,形成了粤东的闽南语潮汕片和粤西的闽南语雷琼片。
可以这么说,后世闽南、潮州、粤西的汉人,只要找祖宗,源头肯定都在王审知这里。
其他的什么开漳圣王,开泉圣王等等,基本都是王审知麾下的兵将。
特别是与王审知同为固始人的开漳圣王陈元光,后世争论他是否存在的真正原因,大概率就是因为这人的形象是缝合的。
此人的真身,应该就是随王审知入闽的一个陈姓骁将,同化了漳州的土人,带领番汉族群,建立了一个远离中原纷争的世外桃源,真正把漳州纳入了汉文明。
而后世子孙出于各种原因,不断往他身上套光环,加事迹,形成了后世的形象。
这也是阿森这半个闽南系皇太子一定要来为王氏兄弟,主要是王审知修庙宇,大肆纪念的原因。
没有王审知,就没有后世的大闽南系人,没有王审知,大闽南系的祖宗们,估计会在唐末五代的中原炼狱中死个七七八八。
做完了这一切,阿森在河南足足呆了三个月,随后才开始走陕州(三门峡)向西。
然后又在黄帝升天之地灵宝祭奠了黄帝,再沿着黄河过风陵渡,入潼关,顺着渭河,开始往关中平原行去。
而一入关中,甚至就是刚过陕州的时候,阿森明显就感觉到了民风骤变,百姓在精神和气质,甚至就是山川土地上,都与河南有很大差别。
不同于河南那种落魄中夹杂着过往的富贵气,现实的窘迫打造出了勤劳与过分俭朴到锱铢必究的性格,陕西有一种让阿森非常喜欢,非常着迷的气质。
用后世的话来说,叫做如此大好山河,彪悍百姓,使我右手不自觉上扬。
阿森站在潼关上,看着远处山河竦峙、险胜奇境不由得逸兴遄飞,大为感慨。
“这真是天赐于我中华的最后堡垒,有黄河之险,肴函之固,西去万里疆域尽可做后盾,不虞被完全堵死后路。
若是能得巴蜀,再把夔门一关,自成一片天地,无所不有,哪怕敌人再强大,也如老鼠拉龟,无处下口了。”
一片跟着阿森一起来的军官纷纷点头称赞,其中几个明香人出身的军官还极为不屑的说道:
“如此更可见李闯的无能,他是陕西人,席卷天下后却连自己家乡都不能理顺。
关中坐拥如此山河之险,竟然月余就被东虏击垮,连累我等汉人当了一百多年的奴隶,真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李闯的口碑,实际上除了共和国早期出于宣传农民起义的需要,形象好过一段时间以外,其余时候都不咋地。
明粉当他是逆贼,普通汉人恨他无能,造反大明却给后金火中取栗。
阿森咳嗽两声,没有说啥,明香人这一系人肯定是一万个看不上李闯的,但他不行。
不说大姑父李献文在这摆着,就是冲在茅麓山上坚持到最后的李来亨,也还是应该嘴下留情。
阿森在这一瞬间突然有些懂父亲为什么把大姑父李献文调离朝堂了。
因为大虞肯定要总结明亡的教训,那么李闯就免不了一次又一次的被拉出来鞭尸。
到时候李献文就在首辅或者其他高位上杵着,那还真是尴尬。
军官们嘲讽了几句李闯,见太子不搭茬,也就很识趣了不说了,反倒是文官们接着讨论上了。
“殿下,山河在德不在险,在人心向背而不在地形险胜。
暴秦二世而亡,先汉、隋、唐皆以关中立足,德被四方之时天下皆臣,德行将丧,山河再险,也不足以维持。”
又是一通正确的废话,确实山河在德不在险,可不是要没这山河之险,北宋、南宋看见了吗,那才叫惨。
北宋就是叫你们这些正确废话,给忽悠到万劫不复深渊去的。
“先生说的对,那诸位就随孤前往西安,见识一下我大虞之德吧。”
不过,正确的废话也是正确的,阿森不但不能反驳,还要摆出一副圣君明主虚心纳谏甚至受教的模样。
而在关中,听闻皇太子要来的消息,整个关中平原都兴奋了,无数男女老少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成群结伴的来到渭水边翘首以盼。
而人群中,最多的就是十五六岁到三十五六壮年男子,他们穿着黑(青)白灰三色劲装,腰间挎着短刀,有些还专门露出了半截手铳柄。
而与之相对的,是少量背着长枪,身着相对华丽衣裳,甚至有些穿着青色镶紫边,白色镶金边飞虎服等等这种低级武士赐服的壮汉。
他们正在领着一些头缠红色抹额的乡勇,盘查来往人员。
每个人靠近渭河边的人,都必须把铅弹和火药上缴,腰间的手铳也要检查是否装填。
而这些被检查的壮汉,虽然手里都拿着家伙,但面对盘查也不敢闹事。因为在目前的大虞,唐山以内热兵器还是处于相对严格禁止状态的,乡间不管,但所有城镇,都不许公然持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