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个枪,是特指手铳,因为长枪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不让公然携带,必须要装在专门放枪支的长盒子中,不允许打开,更别提装填。
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有爵位的武勋,从九品巡检以上武官,以及因军功得到过赐服的有功之臣。
这些人才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手持长枪。
这是因为,此时手铳需要到五十米内才能伤人,绝大多数时候,要做到有效精准杀伤,必须要靠近到十几二十米。
这距离,只要安保人员不是心胸大开安倍桑的令和废物那种脑瘫货,就不可能防不住。
而长枪,那就麻烦了,配备了米涅弹的来复枪,战场上都有大量四百米外狙杀的成功案例,和平时期伏击的话,效果应该更强。
所以必须要禁止公然携带,不然别说上层了,就是底层百姓,那也没多少安全感。
“嚯,果然是赳赳大秦,这么多的飞虎服,呀,还有云狮服,这都是国之勇士啊!”阿森站在渭河中的大楼船上,惊讶的感叹着。
渭河与黄河的运河广通渠早就荒废,渭河的水量,在唐末以后大不如前,加上关中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大,基本没多少航运价值。
不过这情况在大虞建立后的十年中,竟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关中的人口,终于降低到了以此时生产力来说,相对健康甚至有点稀少的数量。
原因嘛,自然是十年前那场西北动乱导致的,八百三十余万人的陕西省,不到三年时间,人口就锐减到了不足六百万。
其中损失最大的,自然是除了回良三十六姓这十几万人以外,基本被连根拔起的某个族群。
当然,汉人的损失也不小,没了三四十万呢。
没了这么老些人口,又为了填甘肃,不让甘肃全省崩溃,断断续续被西北使司要走了差不多一百万。
这么多人走了,很多坡地基本都被放弃,都不用种多少树,大自然只用了三年时间就恢复了大半,水土流失竟然被控制住了不少。
同时,人口少了,用水也就少了,没了各地因为饮用和灌溉的抽取,渭河的水量立刻就恢复了很多。
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说,人类确实对大自然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好多影响还是负面的。
就以关中平原为例,乾隆时期这里有四百多万人,加上流动人口快五百万,官府治理能力又低下,各种乱烧荒,乱采地下水,抽河水,渭河不出问题,那就怪了。
现在的陕西,全省只有四百多万人口,整个关中平原只有一百多不到两百万,比唐朝时期还少,山绿了,水清了,老虎都回来了。
人人都说是莫皇帝施行仁政,德被天下,以至于连渭水都变清澈。
等到了新丰镇,阿森扛不住两岸热情无限的百姓,不好意思继续在渭水中坐船,于是就新丰镇登岸。
两岸欢声雷动,无数老陕持刀挎铳围了过来,不过却非常守规矩。
这些来自关中各府县来目睹天颜的汉子,在各地乡贤、巡检的控制下,如同军人一般规整。
虽然喧哗,但却少有大吵大闹,每个人都想冲上来,但是绝对不会乱闯乱挤。
阿森十分心动,这就是最好的兵源啊,有钱自备基础武器,知道守纪律,还自小习武,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了。
喧闹持续了大约十分钟,就逐渐安静下来了,只是阿森也无法前进,因为四面八方都被一脸激动看着他的关中武士给堵住了。
阿森正要考虑是不是让陕西巡抚衙门或者西安府衙的衙役上来开路,十几个须发皆白的白胡子老头就走上前来跪在地上。
他们举着的簸箩中装着红色的腊八粥和白色的馍馍,壶里面装着乳白色的黄桂稠酒。
今天,正好是腊八节。
“千岁爷,万岁派天兵救了我们关中人的命,他老人家日理万机无暇到来,今日幸得千岁驾临,就请您吃一碗腊八粥,饮一口关中的贵妃稠酒吧。”
不经历那场动乱,就远远想象不到其中有多残忍和凶险。
西北的矛盾有满清故意挑拨的原因,但更大的原因,还是西北汉人生态高位的丢失。
好好的汉家贵胄成了一钱汉,怎么可能顶得住不断从河中三汗国吹来的阴风。
到莫子布初步定鼎的时候,陕西门徒已经在关中到处生根,他们以门宦和教团纠合,一遇汉门纠纷就群起而攻之。
而陕西汉人宗族早就在一场又一场的浩劫中损失殆尽,尽是小门小户,根本无力对抗,是以往往在纷争中,汉人吃亏极大。
每次都是初期依靠人口优势占点上风,但等门徒们用教团把人组织起来之后,往往死伤惨重。
而每一次汉人的失败,就又会助战门徒们的凶焰,甚至好多汉人为了生存,都去信了教,反倒过来变本加厉跟着闹事。
历史上有多严重呢,严重到故意挑事转移矛盾的满清都发现止不住了,多隆阿这种旗人竟然比陕西的汉人还恨门徒,把他们当成心腹大患。
可见形势之严重!
哪怕这个时空,莫子布提前引爆,陕西汉人还是没了四十多万。
大甘肃则更惨,河南、陕西来了四百万人,原本有人口一千六百万的甘肃到现在还只有九百多万人。
以至于莫子布都不太愿意去直视这血淋淋,全部扔给李献文管,这会又让阿森这个接班人去面对。
阿森听到耆老们这么说,于是赶紧跳下车驾,把耆老们扶了起来,干脆示意侍卫们招来一张桌子。
就当着几千上万人的面,阿森把一大碗腊八粥,两个巨型肉夹馍,一大壶稠酒全部吃了下去。
平日里胃口没这么大的他,一点也没觉得难以下咽,相反风卷残云后还觉得有点意犹未尽。
“千岁爷好胃口,就凭这身体,在咱关中也是响当当的汉子了。”
“看见没,还是咱关中的米养人,太子爷都爱吃!”
周围又响起了热烈的欢呼,仿佛阿森吃下去的不是食物,而是老陕们对帝国的忠诚,他们仿佛这一刻起,才真的融入了新生的大虞朝。
而在吃东西的时候,阿森也快速想明白了陕人的心里。
他们被从河中来的天方教整怕了,在他们看来,这次是皇帝救了他们的命,但谁知道下一次皇帝还能不能救他们。
他们也知道,现在好多人的地和房子都是动乱时期占的门徒们的,是以非常害怕门徒的教友从西方再来骚扰。
这不怪他们,此时信息不畅,好多人根本搞不清楚西边是个什么情况,都以为门徒们这么嚣张,发展这么快,西边肯定有个大帝国在支持他们。
所以老陕们有点应激式的迫切希望得到皇朝的接纳和保护,不让惨剧再次发生。
“千岁爷,咱们早就准备好了,准备好为咱汉人收复西域了,什么时候出兵呀?”
果然,阿森的食物才吃完,就有人忍不住大声喊了起来。
到底是军国主义的发源地,秦汉的革命老区,朝廷还没征召他们,大量的陕人,或许该叫他们秦汉人,就准备好了。
斩草要除根,杀人须绝种,这个道理,他们是门清的。
“关中父老们,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三日后,孤会亲自去祭奠太祖高皇帝他老人家,吃食车马我会准备好,请诸位乡党,一定要前来赴宴,我等共商大事。”
此时在大虞,在民族主义大风的吹拂下,不加前缀的太祖高皇帝一般指汉太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
具体来说,要是在南京周围说,那就是指朱元璋,在关中说的话,肯定就是指刘邦。
估计要等到莫子布挂了,有他这个大虞自己的太祖高皇帝在这,刘老三和朱八八才会加上前缀。
听到皇太子如此接地气,没有半分贵族的虚伪做派,说话做事都非常和自己胃口,欢呼声更加强烈了。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倍有面子,太子殿下都称呼我为诸君,还邀请我参加祭奠太祖高皇帝的宴会,亲近感瞬间就拉满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