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2章马嘎尔尼在南京
莫子布并没有立刻接见马嘎尔尼及使团成员,而是在欢迎宴会上简短露面之后,选定了大概的日期,便让英格兰使团成员自由活动去了。
这是因为马嘎尔尼这样的狂热的中国文化爱好者,你给他说再多,也不如他自己看到的,对他影响他。
与历史书上看起来,咱们固有印象中此人是帝国主义企图打开中华市场的先锋不同,马嘎尔尼这个人其实非常有意思,或者说,他的成长经历很有意思。
从少年时代起,马嘎尔尼成长的环境中,就充满了对中华的各种吹捧,比如: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广阔、最美丽、人口最多、管理的最好的国家。’
‘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
‘关于中国,只要听到关于它的法律,我已不得不主张只有中国是世界中最公正最仁爱的民族了’
‘在中国,哪怕是仆役都是有崇高道德的,比我们欧洲的贵族还要更加道德。’
等等此种,即便是中华最好时代都很难承受得起的,完全就是吹捧的评价。
而且这种评价,不是什么普通人在那里梦呓,而是从伏尔泰这样的顶级欧洲学者口中说出来的。
当然,后世的中国人一听这种吹捧,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这完全就是意林、读者式的吹捧,属于大儒辩经。
当然,伏尔泰等人如此吹捧,肯定不是因为他们太爱中国了,或者在玩伏拉夫,而是当时欧洲面临许多继续改革的问题找不到一个锚定的目标。
因为放眼四望,欧洲的启蒙学者们找不到一个现存的文明来印证他们所描绘的世界,你要让各国变得文明,总要有一个参照物吧,哪怕是粗浅的也行。
于是在得到大量传教士带到欧洲去的中华书籍后,这些从书中吸收了营养的泰西学者,不约而同开始吹捧中华,顺便让大半个十八世纪,开始猛烈的刮起了中国风。
只不过,他们这些大学者知道是怎么回事,即便中华确实是文明高地,但也不可能是他们吹的这么完美。
但是下面的人,哪怕是很多贵族子弟,他们根本搞不清楚啊!
马嘎尔尼正是其中之一,他看着连篇累牍对中国赞美的文章长大,耳边听到的都是夸张的赞美,因此在心里种下了对中华极度向往的种子。
这种向往,其实是他迫切到中华一趟的最大动力,不然历史上连印度总督都不想当的马嘎尔尼,是不会自告奋勇担任使节的。
当然,这些年来到中华的欧洲人比满清时期多多了,传回来的信息显示,中华也不是那么完美。
但马嘎尔尼依然想要亲自来看看,他不信他从小的接受到的教育,完全是虚构的。
这种情节,就像是人长大之后怀念自己的初恋白月光一样,那种朦胧的美好,不会轻易被打破的,但要是被打破了,也很容易走到另一个极端。
历史上,马嘎尔尼来到满清统治的时候,就直接被现状破防了。
他看到了他的男神-传说中世界上最道德的中华文明,已经变成了一个面黄肌瘦,拖着可笑长长辫子,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甚至是乞丐,强烈的刺激让他的所有幻想全部破灭。
平心而论,马嘎尔尼到中国的时候,也就是乾隆末期的中华还没有到那种惨不忍睹的地步。
至少比起英格兰的贫民大家半斤八两,甚至满清这边江南、岭南的话,还要稍微好一点。
但马嘎尔尼就是接受不了,全程破防的他,写下了许多带着夸张记述的评价,甚至能从字里行间感觉出他那种幻梦破灭后的极度沮丧。
而这个时空,也不知道大虞能不能弥补一下,马嘎尔尼在历史上破碎的心脏。
南京城,马嘎尔尼与副使斯当东男爵,外科专家威廉等几人在街上闲逛。
作为大虞的首善之都,南京应天府是非常风光,也非常繁华的。
此时虽然有南北二京,但皇帝在南京呆的时间,远远超过北京,江南的经济和文化实力,更不是北京能比。
这就让南京成了全国的政治和科技中心,风气开放,昂扬向上。
而北京则更偏重教育和宗教、族群等问题,整体气氛偏保守,多了几分粗犷。
“皇帝对他治下的国家非常自信啊!”副使斯当东男爵感叹了一声。
马嘎尔尼知道斯当东这么说的原因,皇帝没有急着召见他们,而是让他们随意的逛,目的就是让他们看看中华帝国的强大与富庶。
“不过皇帝并不知道,我不在乎中华帝国有多么的强大与富庶,我在乎的是,这个世界上到底存不存在道德之国。”
马嘎尔尼低声嘟囔着,忽然一面三角的小红旗,猛的出现在了他的胸前。
他惊愕的抬头一看,一个头戴红色宽檐小帽,穿着红布罩甲的人中挥舞着红旗,把他拦住了。
马嘎尔尼这才发现,他们竟然已经走到了一个非常繁忙的十字路口,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行人。
此时,他身边的衙役举起了红色的旗帜,直行的马车和行人,开始毫无阻碍的畅通。
衙役看着这些穿着圆领袍的红毛夷,想着他们是不知道规矩不是故意,于是他挺和善的冲他们点了点头。
几十息后,这个衙役放下了手中的红色旗帜,举起了绿色的旗帜,而刚刚远处举着绿旗的,则换成了红旗。
马嘎尔尼不知道被谁推了一下,他才惊觉,此时可以朝前走了。
这不过是一个简单的,莫子布照搬来还很原始的人力红绿灯,但已经让马嘎尔尼有些惊为天人,他走过街口了,才明白这红绿旗帜的意思。
随着井然有序的人群穿过街口,甚至那一瞬间,马嘎尔尼都觉得自己文明了起来。
他身边一个东印度公司驻南京城代表用略带着一点自豪的语气解释道:
“这是皇帝陛下的独创,用来管理交通的,应天府的人口太多了,已经超过了一百五十万,如果不进行管理,街头一定会堵成一片。”
千万别觉得南京一百五十万人很少,实际上很多了,因为此时的南京城,恐怕只有后世四分之一大小,某些街巷口,已经非常拥挤了。
“伦敦也缺少一个这样的系统,但我敢肯定不会有多少用处,因为一定有很多人不会遵守这个规定。”
外科医生威廉摸着他尽是的胡须说道,然后他走到墙根,变戏法般很是顺滑的从怀里掏出一把小雨伞,打在了头顶。
“威廉先生,我想我们肯定用不着雨伞的,今天天气很好,不会下雨。”商务代表笑着对谨慎的外科医生说道。
威廉则耸了耸肩,指了指砖石混着水泥垒砌的三层小楼,意思是他不是要放雨水,而是从楼上倒下来的生活污水,这在伦敦非常常见。
“您看那边,在中华帝国,专门有人收集城市污水,因此市民不敢乱倒,只要被发现,就会面临罚款。”
接着,商务代办继续解释道:“那种穿着红色小褂的,他们是来收集厨余垃圾的,这可以收集起来出售给郊外的养猪户。
那种穿着蓝色小褂的,他们是来收集人畜粪便的,既解决了粪便和尿液的倾倒问题,也可以用来出售给郊野的菜农肥田。
不过他们一般是在凌晨和深夜到来,此时应该是在休息。
至于其余产生的固体垃圾,则需要居民自己扔到垃圾站,以便运走,只有洗漱的污水,可以从这里。”
商务代办踩了踩路边一块石板,发出了中空的咚咚声,“这里建有许多污水暗道,可以排走污水,也可以在雨季排走城市内的雨水。”
“呼!”威廉医生猛吸了一口气,这才想起来,南京城的空气中没有伦敦那一股带着臊臊的,甚至有时候有些辣眼睛的尿味,虽然称不上清新,但已经非常不错了。
“看看这蓝天,闻一闻这新鲜的空气,这已经比常年被浓雾覆盖的伦敦要好太多了!
果然我们英格兰王国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距离真正的文明还差很远。”马嘎尔尼由衷的感叹道。
但其实,南京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并不算好,每天两次的排泄物收集并不够,正在准备增加到四次。
洗衣做饭和浣洗的污水还是有很大的问道,以至于隔着老远都能闻到若有若无的下水道味。
城市里甚至还有很多人按照传统习惯,就在穿城而过的河道里浣洗或者悄悄倾倒排泄物,搞得河水发黑,乌烟瘴气,莫子布都不愿意在城内住,经常往汤山温泉宫跑。
但这一切的标准,是莫子布用后世的标准来评判的,一个一百五十万人的大城市,没有健全的污水处理系统,就是这么一幅场景。
但这要是跟伦敦对比起来,那又高出太多太多了。
毕竟,伦敦巴黎这种,他们的市民是可以当街便溺,污水直接从楼上往下倒,几乎没有任何垃圾回收处理系统,排放完全靠人工沟渠,以至于要穿高跟鞋,才能避免踩到各种恶心东西。
不过,马嘎尔尼赞叹过后,却指着那些穿着小褂的人说道:“这些人看起来年龄都不小了,他们能胜任这样繁重的工作吗?”
果然是资本主义大本营来的,你以为马嘎尔尼是要心疼这些五十来岁的人干活辛苦,不,他从心眼里觉得,这个年纪的人就不配得到工作,因为他们效率太低了。
当然,在英格兰,在伦敦,你是很少能看到这样人存在的,因为伦敦主要工业区小爱尔兰区等地方的贫民,是不可能活到这个岁数的。
一个地狱般的现实是,英格兰的贫民老人在大城市中,几乎只有百分之几的占比,只有在乡村,才能看见一些老农夫。
“不太能胜任。”商务代办摇了摇头,“不过幸好他们的工资比较低,只有大约普通工人的三分之一,所以虽然繁重一点,但可以多雇佣几个人,因此效率还是能够上去的。”
“这恰恰证明了效率的低下。”东方学家威尔金斯打断了商务代办的话。
“这是不对的,我觉得应该雇佣一些年轻人,然后把工资提高一些,达到工厂工人的一半,肯定就会多得是人来干这个。
这可以极大提高效率,节省金钱,从而为政府节约大笔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