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则天听着张居正, 也有些眼馋。
对于能干的人,她向来是非常欣赏的,从夸赞骆宾王那里就能看出来了。
只是可惜,骆宾王她都不一定能用, 更不用说是张居正了。
——前者隔着的只是立场, 后者隔着的可是时间的长河啊……
武则天长叹一声:“也不知道咱们大周,有没有张先生如此大才。”
上官婉儿笑道:“虽然不知道有没有, 但是陛下,我大周也没有到明朝这般穷途末路的时候, 就算是有如此大才,那也是看不出来的。”
武则天对这点倒是很赞同。
有些才能,非是穷途末路不可见。
像狄仁杰他们,能力未必比张居正要差,只是没有这样表现的舞台罢了。
不过日后希望也没有。
只是这张居正改革的许多东西,哪怕他们现在用不上,也是可以借鉴一二的。
“怀英啊,就由你主持吧,将这张居正改革的东西记录下来。”武则天道,“让婉儿辅佐你。
咱们这大周,也是该动一动了。”
狄仁杰看了一眼站在女皇身边,看起来温和无害的上官婉儿,心中叹了口气。
“臣,遵旨。”
*
朱元璋对张居正那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这个人是当真有能力,恨是因为这个人拿了皇帝的权利。
什么改革改革的再好,那不也是张居正的功劳吗?
可是这本来应该是属于皇帝的光环,跟张居正有关系,也应该是皇帝指挥,张居正去折腾。
现在的情况是,光环都在张居正身上,后人夸赞的也是张居正。
这怎么能行呢?
皇帝的威严都没有了!
“陛下,这皇帝还是个小孩子,就算是依仗大臣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
马皇后多了解朱元璋啊,立刻就知道他在想什么了,拍了拍他的手道。
朱元璋委屈的往过靠了靠。
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觉,真是太难受了。
*
【明初定制,六部和六科均绕过内阁直接向皇帝负责。
但是张居正的考成法,加强了内阁事权,由内阁通过六科、都察院控制六部,而各省抚按则听命于六部。
最终,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都由内阁控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使内阁成为变法的中枢。
这就和朱元璋开始时候的意思截然相反了,朱元璋是希望大权在握谁都管不了,所以才想办法把丞相搞没了,
结果现在闹出来一个内阁,权力更大了。
此时的大明,已经从皇帝独揽大权管理官员,变成了从内阁——六科——六部——察地方藩、臬等司及私按两官;
再以两司察州、县官层层督察,从而形成一个从内阁到地方官逐级督察的、严密的考核考绩制度。】
【为排除宦官干政,他还专门告诫冯保“裁抑其党,毋与六部事”,从组织机构上保证新法畅通,而冯保也做到了这点。
这种由三个机构互相监督、定期审核各级官僚政绩、施行赏罚的做法,有力地提高了办事功效。
张居正整顿吏治,务求“法之必行”、“言之必效”,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傅维麟《明书》所赞扬的,虽“万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如疾雷迅风,无所不披靡”。
所有官员,百事惟谨,使政风大变,由于行政效率提高,地方官皆按期定税,缓解了最吃紧的财政困难。
张居正称:“近年以来,正赋不亏,府库充实,皆以考成法行,征解如期之故”。】
【在军事上,张居正推行的边防新政是“外示羁縻、内修守备”。
“内修守备”的重点是加强北边防务,提高军事抗衡能力。
为此便相继起用在东南抗倭立大功的谭纶、戚继光、王祟古、方逢时、李成梁等著名边将,主持蓟镇、宣府、大同、山西和辽东边务。
并在积极操练兵马、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同时,大力加固增设城防,修筑明长城。
戚继光在这个时候其实就和张居正站在一起了,前者经常给后者送点特产什么的,如果不是张居正,戚继光的官运也不会那么好。
这也是为什么张居正去世之后没多久,戚继光这个明朝后期最能拿得出手的将领就晚景凄凉了。】
【隆庆年间的时候,张居正虽然还不是首辅,但他实际上主持了北方边务。
除了奏请任命有功之臣担任北边守将之外,针对明朝自永乐以后,军政方面主管官员都由科举出身的文人担任,
而且边防军政受到由都察院派出的巡抚、巡关御史以及监军宦官的监督和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