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阿济格只是诱饵
张煌言和甘溪从淮南到徐州,一路上巡查了十三个屯堡,甚至在徐州沛县的屯堡西面,还碰到了南下刺探军情的清军斥候。
不过,这些清军斥候在野外突袭尚可,但想要突破这些屯堡,根本不可能。而他们的踪迹一旦被发现,徐州城内的高杰便会立刻派出骑兵包抄驱逐。
徐州,宿州,亳州等地的屯堡和淮南的那些中小型屯堡完全不同,皆是两三千户,甚至近五千户豫东,鲁南流民抱团形成的大型堡寨,每一个屯堡中的青壮男丁超过五千,甚至近万,就算是面对清军斥候的袭扰,也丝毫不惧。
这些屯堡由于汇聚的人丁更多,寨墙也修筑得更为高大,其外围防御的土墙高超过一丈,土墙外还挖掘有一丈多宽,深近一丈的壕沟。
不仅如此,这些新近筑起的土墙,最外层基本上都覆盖了砖石,以增强防御,土墙上往往还装备着好几门佛朗机炮,用来威慑想要强攻的清军。
毕竟,只要清军南下,这些地方都必然首当其冲,若是屯堡的规模太小,没有足够的防御力和反击力,那屯堡里面的粮草和百姓,就都是清军的战利品了。
朱慈烺在设计屯堡体系的时候,便考虑到了这些问题,而江淮平原土地平坦,河流密集,使得负责统筹此事的路振飞,得以从容应对。
与此同时,在兵部的安排下,这几个地方的每一个屯堡中,往往都还有近百名“凤阳之战”中因伤从军中退伍的军官和士兵指挥日常操练。
张煌言此番巡视,其实也是专门来和他们交流,然后根据他们的反馈,补充屯堡防御清军强攻所需的物资。
他作为殿前军的教导总官,在这些老兵面前,拥有着远超其他人的威望,而朱慈烺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对于屯堡情况的掌握。
张煌言结束了江淮的屯堡巡视任务之后,立即返回了南京城。
如今,江淮南北,上百座屯堡依河而建,屯田已达数万顷之多,其中正在加紧整训的农兵超过两万人,青壮民夫还有十几万,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这些农兵们除了耕种分给自家的田地,修缮屯堡水利和修筑堡寨之外,不再负担其他徭役,因此有了足够的时间,操练方阵长枪,和往日羸弱的卫所兵,根本判若两态。
这些欣欣向荣的景象,都让张煌言看到了大明中兴的希望,但北方清军的威胁,始终如同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
回到南京,张煌言立刻进宫,向朱慈烺详细汇报了屯田和农兵的状况,特别是农兵的表现,着实惊艳。
朱慈烺听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语气温和道:
“此前,朕要屯田江北,寓兵于农的时候,朝中军中都有反对的声音,纷纷以卫所糜烂,不堪一用来劝谏朕。但他们不知道,这只是权宜之策,等朕练出了一二十万强兵,又何需农兵?”
张煌言也是此事的亲历者,当初在一片质疑声中,他便是坚定支持朱慈烺的那个。而朱慈烺也对他说过,只要选择能臣,控制好规模,屯田养兵完全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至少十年之内不会糜烂。
如今,他看到这样的成果,自然明白朱慈烺的心情,那些投入的钱粮没有浪费,甚至以最小的费,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心中也十分激动道:
“陛下圣明,臣知道卢督师整顿宣大之事,陛下之才远胜卢督师,江淮防线,也必定能远超宣大。”
而张煌言的汇报还没结束,周世显便急匆匆地走进了御书房,脸色凝重地禀报道:
“陛下,山东急报。阿济格已率领一部八旗精锐进入济南,兵锋直指徐州,后方还有大队八旗兵马紧随而来!”
听到“阿济格”三个字,朱慈烺和张煌言的脸色都变得凝重起来。阿济格骁勇善战,用兵狠辣,曾多次重创明军,在当前满清掌权的几个王爷中,最为能战。
而一番确认之后,周世显依旧斩钉截铁,从他到锦衣卫部署在运河沿线的密探,都是再三确认之后,才将这一军情传回南京。
“阿济格居然到了济南?”张煌言惊讶道,似乎还是有些不敢相信,阿济格在他看来象征着清军主攻的方向。
“不止如此,原本正在北京城中休整的大队八旗兵马如今也陆续开拔,正往山东行进,看起来是要直扑徐州而来,多尔衮很有可能要还是要取江淮。”周世显担心道。
“阿济格居然亲自领兵牵制,朕也十分意外。”
朱慈烺虽然是这样说,但语气却十分平静,眼神中更是透着沉稳,顿了顿,又缓缓道:
“但越是这样,朕就越担心湖广,而非江淮!”
不过,张煌言听了,却忍不住开口道:
“陛下,清军十几万兵马南下,若是攻打湖广,没有运河之便,不仅粮草辎重运输不便,岳州,九江等地,以长江天堑为壑,也是易守难攻。
反倒是江淮,地势平坦,一旦突破,便能直取南京,且多铎此前便是在此兵败,清军至少熟悉地形,卷土重来,也并非没有可能。”
张煌言不敢明说自己的想法,婉转分析了起来。他听到阿济格南下山东的消息之后,对于清军主力的动向,便产生了怀疑。
其实,在这一点上,大明内部一直存在分歧,朱慈烺只是从锦衣卫传回的情报,判断多尔衮南下湖广的可能性更大。
但无论如何,这只是朱慈烺和一部分将领的判断,他其实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所以江淮之间部署了大量屯堡,徐州,淮安,凤阳,扬州四城中都部署有兵马。
若是到时候他领着主力到了湖广,多尔衮真的主攻江淮,这些兵马还能拖延一段时间,等他回援。
“玄著,你所说的这些,其实也不无道理。”朱慈烺笑了笑,随即又道:“但正因如此,朕才断定多尔衮的真正目标是湖广,而非江淮。”
“啊???”张煌言和周世显闻言,脸上都满是惊奇。
朱慈烺说罢,便走到了御书房挂着的地图前,指着山东的方向,缓缓说道:
“战场上的事情,其实不单单只受战场形势的影响,就像阿济格作为清军当前的第一猛将,领兵到济南,按理来说应该预示着主力的动向,但若考虑到满清朝中的权力争斗,便不能这么看了。
多尔衮此人,说不上雄才大略,而且常常刚愎自用。多铎兵败江南,损兵折将,颜面尽失,他虽然可能会因为豪格,济尔哈朗等人趁机崛起,心中有气,但应该也是暗暗窃喜的。
现在,正是他领兵亲征,进一步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若是阿济格也在湖广,领兵攻破了岳州,九江,岂不是抢了他的风头?那他亲征,又有何意义?以多尔衮的性格,又岂会容忍阿济格抢夺本该属于他的功劳?”
周世显听罢,两边的眉头一挑,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朝着朱慈烺拱手道:
“臣明白了,多尔衮必定忌惮阿济格的才能,担心他抢功,所以才将他留在了山东,而自己则率领主力,直取湖广。
鞑子素来野蛮,即便是亲兄弟之间,也常常争权夺利,阿济格此前追击李自成,连战连胜,如今恐怕声威鼎盛,多尔衮必定不能容忍。”
“正是如此。”朱慈烺笑着点头道:
“多尔衮越是忌惮阿济格,越是要给多铎,豪格等人挖坑,我大明的机会也就越多。如今的情况,阿济格很有可能只是一个多尔衮抛出的诱饵,咱们要做的,就是以不变应万变。
江淮,湖广,皆是我大明门户,都不容有失。只要守住了这两处要地,清军便无计可施,最终只能退兵。
朕有战舰数千,水师数万,通过长江内线运兵,速度并不会比清军慢多少,多尔衮其实并不占优,他很清楚最终骗不了朕,只是要让朕分出更多兵马在江淮。”
“陛下英明!”张煌言和周世显齐声道。
而朱慈烺说罢,随即便打算叫上张煌言,和他一起去巡查“应天兵器局”,忽然想到什么,又对着周世显问道:
“郑鸿逵运送的军械火器现在到哪里了?”
“若是海上的风浪正常,郑鸿逵所领的船队,应该在五日后,便能抵达南京。他此前传回的塘报上说:
广东和福建兵器工坊生产的三千余杆鸟铳,七百多杆斑鸠脚铳,以及安南,日本等地托买采购的各式火枪一千七百多杆,另外还有百子铳二百九十余门,千斤火炮一十九门,还有火药两万斤,铅子”
朱慈烺听完,满意地点了点头:“等广东和福建的火枪火炮运抵,殿前军和京营应当就能补全装备了。”
这一次,在郑鸿逵和郑森两人的联合劝说下,郑芝龙不再观望,而郑家也终于是真的出力了,没有和之前一样,随便派一支百余舟船,几千水师组成的勤王兵马,就北上糊弄了事。不过,朱慈烺并没有全部依赖郑家,这只是他备战过程中的一个有力支援而已,殿前军和京营五万将士的装备,其实主要还是得靠江南的兵器工坊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