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天骑军的作用
五军都督府,战局推演结束后,军中的一众营官退下后,陈福,常登贵,田见秀,胡茂桢,高杰,黄得功等将领分列两侧,神色凝重。
如今,大明虽然已经在江南站稳了脚跟,但清军元气未伤,还整合了北地的十几万边军。根据当前锦衣卫收集到的军情,一番推演之后,所有人都意识到了局势依旧十分严峻。
明亮的烛光映照着挂在墙上的两副巨大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江北和湖广的各个战略要地。朱慈烺神情肃穆地站在地图前,手中握着一根细长的木棍,指着南阳的位置,清军在那里的行动越来越频繁。
他还在回忆刚刚的局势推演,特别是关于清军主力调动的分析和多尔衮未来在江北和湖广的兵力部署。
不过,朱慈烺也做足了准备,殿前中军和殿前左军在江北大战结束后,便随即开始了补充兵员和整训,京营各部在他们的兵额补充完成之后,也立即获得了补充,近三万新兵在这一万余老兵的带领下,迅速成长起来。
陈福虽然随驾前往江西,湖广了,但大明南京兵部,同样有一整套完善的军队体制,从征兵,整训,装备后勤到演练,都有一大批官员负责,朱慈烺只需要下达命令。
田见秀和他麾下的一众闯营大将虽然一个多月前才入驻应天府东面的大营,但李邦华迅速给他们补充了五千余早已完成基本训练的新兵,而且这批新兵还是浙江地方标营出身,参与过地方的剿匪和江北大战期间,应天府的卫戍。
朱慈烺现在最关心的,就是这小半年来,扩编的各部大军训练情况。根据现有的情报,他猜测清军在两个月之内,会大举南下,发起攻势。
“常将军。”朱慈烺转过身,环视一圈,最终将目光停在了常登贵身上,沉声问道:
“殿前中军近来表现如何,特别是各部的操练和装备情况,还有将士们的士气?”
常登贵闻言,当即出列,上前一步,躬身拱手抱拳答道:
“回禀陛下,殿前中军下属三营皆已经满员,将士们训练刻苦,严格出操,士气十分高昂,都想着上战场杀虏,报效陛下。
目前,各部的火器和各类兵甲装备都已陆续配发完毕,火枪兵和炮兵的操练皆已娴熟,战力较之以往,不可同日而语。清军若是南下,臣定率殿前中军,给他们当头一击!”
朱慈烺听罢,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扭头看向了陈福,问道:
“殿前左军新近组建,陈福你此前又随朕西巡,无法亲自督练,如今各部将士的训练进展达到计划了吗?”
陈福闻言,也随即出列,顿了顿,回答道:
“启禀陛下,殿前左军虽然组建时间尚短,但臣在西巡前,便和兵部一起重新调整了编制,原本凤阳标营的将领军官们,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兵老将,练兵整训的具体事宜,都十分娴熟。
而兵部补充进来的新兵,也都是百里挑一的精锐,训练勤勉,进步神速,假以时日,必成我大明灭虏之利刃。”
殿前中军和殿前左军的恢复和组建,朱慈烺都准备充分,训练的军官和老兵,全都是江北大战中的胜利之师,能和八旗军野战的精锐,又有着军备补充的第一优先级,最终的成果自然不会差,他对此并不意外。
而后,田见秀,胡茂桢和高杰,黄得功等人,也纷纷出言汇报各自麾下的兵马整训情况,特别是田见秀,他迫切地想要做出成果,在大明朝站稳脚跟。
不过,殿前右军近万兵马到现在,也才开始磨合训练不到一个月,装备更是没有配发完全,田见秀,刘芳亮,袁宗弟,张鼐等人麾下的老兵固然多,可本身的建制被打散之后,一样需要时间恢复。
胡茂桢因功晋升,如今已然成为京营提督,地位在李本深,田雄,柏永馥等人之上,他麾下的兵马在这段时间,同样紧锣密鼓训练着。
当然,京营的地位不如殿前军,新兵补充的优先级在第二级,质量也不如殿前军的高,特别是装备的配发,每每都迟一步,战马也只是进行了有限的补充。
在这样的情况下,京营的实力自然慢慢和殿前军拉开了差距。不过,这只是和殿前军比的结果,京营的实力依旧远超于地方标营。
至于高杰和黄得功,两人在刘泽清和刘良佐相继明升暗降之后,彻底成为了江北双雄,兵力都得到了扩充,但都没有预料中的那么多。
他们的实力都有限,领兵打仗的水平也不算特别高,朱慈烺自然不可能在两人身上投入太多资源,只是论功行赏。
而两人面对这样的局面,特别是看到在“江淮保卫战”中表现不积极的刘泽清被提拔到了兵部,刘良佐更是直接居家养老了,嘴上也不敢有什么怨言。
毕竟,他们的功劳确实不够大,而刘泽清的兵马,也分给他们,随着殿前军和京营陆续回撤,江北有一半都交到了两人手上,朱慈烺这个皇帝已经是对得住这两个从龙元勋了。
当然,再往后,两人能不能得到重用,甚至步步高升,就得看他们的表现了。
朱慈烺听完几人的汇报,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随后鼓励道:
“火器乃我大明克敌制胜的关键,暂时没有配发的部分,兵部会在未来两个月,尽可能补全,广东和福建的火器工坊,都已经在加紧生产了,船队正在加紧运送。
诸位都是我大明的中流砥柱,兵马平常务必严加操练,不可懈怠。否则,战场之上,便是流血丢命了。”
“是,陛下!”
说罢,朱慈烺接着又转向了常登贵,问道:“天骑军现在情况如何?”
常登贵一早就猜到了朱慈烺会特别过问骑兵的情况,无论是江北,还是湖广,骑兵都将会是战场上的关键力量,甚至决定着战局的发展,略带兴奋地答道:
“禀陛下,臣奉旨扩建的天骑军,如今已有六千余骑兵,皆为各部精挑细选的健儿,马匹也都是江北大战缴获自清军的上等战马。
臣日夜督促操练,各司将士的骑射技艺日益精进,已经能够独立作战,另外陛下要求训练的骑阵,骑炮配合作战,臣也已经在其中的精锐进行,目前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六千骑兵!”朱慈烺听罢,不由得点了点头,语气中透着期待。
“很好,骑兵乃战场决胜之关键,机动灵活,可攻可守。骑炮配合可以稍微放缓,但是阵法一定要严加训练,不可只顾个人骑射之术,朕要将他们训练成一支攻无不克的铁骑!”
朱慈烺当前的骑兵相对于清军来说,还太过弱小了,就算把分散在殿前军,京营,江北,左镇,忠贞营各部的小规模骑兵也算上,都不超过万骑。
而由于南方的养马场还没有成规模,辽东的走私也才刚刚开始布局,明军获得战马的途径主要是从云贵等地购进的川马,藏马,数量并不大,还大部分装备到了左镇,忠贞营各部。
在这种情况下,他和清军比拼骑兵战术,根本不可能占优,甚至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但若是要发动反击,骑兵又是他手上的王牌之一。
换言之,朱慈烺必须把这支骑兵用好,但不是以骑兵作为决战的核心军力,而是将其作为突破的利刃,一招制胜,再以炮兵,火枪兵,战兵取得战场的胜利。
如此一来,只有训练骑阵,才能满足他的战略目的,而且这也是骑兵这种军事力量,在未来的演变方向。
“臣遵旨!”常登贵神色激动,大声应道。
他知道,朱慈烺对骑兵寄予厚望,自己统领殿前中军的同时,又因为丰富的指挥经验,兼管着天骑军,责任重大。
而后,朱慈烺的目光移向周世显,问道:
“世显,最近河南,山东,北直隶各地的清军有什么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