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朱慈烺的真正意图
长江南北两岸,战鼓军号声此起彼伏,岸边的旷野之上,一道道颜色各异的潮水从北岸的各个营地中源源不断地涌出,流到渡口,穿过浮桥,朝着南岸已经被谭泰控制的道人矶而去。
满清的十几万大军和近十万强征的民夫冒着洞庭湖水师的袭扰,在短短五天时间内,便完成了全军从北到南的转移,包括兵马火炮,粮草营帐等在内的大大小小军械辎重,都悉数撤到了道人矶北面的临湘城。
不仅如此,多尔衮还下令屯齐组织了上万民夫,在道人矶开始扩建原本的渡口码头,并计划打造数个坚固的营盘。
只等武昌城内和襄阳城内正在打造运兵船和粮船一南下,他便能拥有足够的运力,一方面确保粮道畅通,另一方面也保证自己随时能撤走南下的大军。
但此时的临湘城,在朱慈烺的命令下,早已经被撤退的军民一把火烧毁,不仅仅是粮草民宅,便是原本残破的城墙,也早就荡然无存。
多尔衮和多铎此前在北岸组织兵马强渡时,甚至在夜幕下,看到了火光冲天的临湘城。
他们自然明白朱慈烺的意图,多尔衮见状,更是亲自来到了白螺矶前线,指挥大军强渡。
等到他领兵强渡,来到南岸的时候,原本在周围袭扰阻击的明军,已经全部撤走,只留给了他几座残破的营地和一座正在熊熊燃烧,不断朝着天空冒出黑烟的城池。
看到如此情景,多尔衮虽然恼怒,但并没有因此失去理智,而是立即部署防御,并派出兵马,往明军撤退的西南方向追击而去。
这个时候,他在南岸已经汇聚了上万大军,兵力十分充足,而弃城逃跑的明军,即便是加上赶来增援的,也只有不到万人,在谭泰的打击下,必然不敢埋伏阻击。
不过,道人矶南面虽然河网密布,但明军早有计划,撤得十分迅速,而谭泰的追击并不快,根本没有机会咬住天骑军的尾巴。
在大军强渡长江的五天时间里,多尔衮一边派出塘马哨骑往西南方向探查军情,一面派多铎前往临湘,看看有没有砖石材料,可以用来在道人矶建设营地。
但朱慈烺不仅仅烧了城池,那些砖石,也都早就已经成为了岳州城外新工事的建设材料,不仅仅是临湘城,为了确保坚壁清野的效果,岳州府城周边的小城镇,堵胤锡也全都直接下令地方官员组织民夫拆除。
如此一来,缺少坚固营垒的清军,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在大军南下的关键枢纽,真正站稳脚跟,一旦遭遇大的损失,便难以立足乡野。
但朱慈烺为了阻滞清军,打击这些八旗马甲的锐气,特别是延缓其行动的速度,所做的准备还不止于此。
且说,岳州城西面,北面临湖临江,东面又都是起伏的丘陵和山岭,除了南面的平原之外,都不合适大队兵马的调度。
但即使是往南到长沙的平野之中,依旧分布着不少的丘陵山坡,平野之上河流密布,原本那条一路延伸到长沙城,可供大军行进的宽大官道,早已经被破坏,如今雪一化,便泥泞不堪。
不过,无论是多尔衮,还是多铎,看到朱慈烺在岳州府和长沙府所做的一系列破坏之后,都没有丝毫惊讶。特别是多铎,这样的情况,他在江北,早就经历过一次了。
说到底,这不过是任何一个有着基本军事素养的统帅在面对强敌进攻时,都必然会做的事情罢了。
当然,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官僚体系作为支撑,否则同样无法完成这样彻底的“坚壁清野”。
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朱慈烺在这些地方的破坏,其实也是将自己陷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若是清军不继续南下,修复官道,南面的明军很难北上增援。
朱慈烺在长沙府,衡州府部署了数万兵马驻守,在防御上其实已经是万无一失,特别是长沙城早已得到加固,而衡州府的大军,还能策应袭扰,完成牵制和阻击清军南下获得补给的任务。
当然,等到洞庭湖水师悉数南返,明军可以通过水路,往北面投送部分兵马。但清军必定不会忽略这一点,通过湘江水道行动的明军,必将不可避免的,遭到清军的阻击。
多尔衮在之前的军议中,便已经和一众将领分析出了各种情况下明军可能的行动。
与此同时,多铎根据此前在江北大战的经历,也料定了明军此番会想尽办法,坚壁清野,并不会派出主力,更不可能会在沿途设下埋伏,否则便是自寻死路。
而事情也确实如多铎所料,多尔衮派出的追击大军,前锋仅仅只有数百马甲,在追过城陵矶的时候,才终于遭到了接应明军的阻击。
谭泰在遇到了接应明军的阻击后,并没有后撤,他仗着自己此时领着的数百精锐护军,特别是后面还有源源不断,马上就能赶来的主力骑兵,不断朝着明军发起进攻。
随着清军的增援骑兵不断赶来,在这些久经沙场的八旗精锐轮番攻击下,接应的天骑军也渐渐露出了破绽。
他们在前期还能在平野之上,应付兵力相差不大的八旗马甲,但随着清军后续的兵马一批批赶到,很快便支撑不住,立即按着原本计划往岳州城撤去。
谭泰一路追击而来,又击败了明军的接应部队,此时已经十分膨胀,自然不会就此停下脚步,而是要求麾下的骑兵继续追击,一直到岳州城下。
他南下湖广已经有一个多月,和多尔衮,多铎,博洛,尼堪等人反复推演了多次局势,并最终敲定了围攻长沙府城的战略。
谭泰很清楚,自己远远地将明军逼回岳州是远远不够的,他虽然不是要在岳州和明军决战,但依旧想要大大威慑城内的明帝。
不过,多尔衮并没有放下警惕,现在他虽然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事情已经基本上都在预料之内,但还不至于膨胀到轻敌冒进,不首先刺探军情。
而朱慈烺也并没有让谭泰如愿,对方的追击兵马刚刚进入岳州城外的平野,就立即遭到了天骑军的反击。
多尔衮虽然延缓了谭泰的行动,但清军首先进抵岳州城下的,是千余名前锋,而谭泰的领兵经验其实也算不上丰富。
于是乎,在巨大的兵力劣势和不成熟的指挥下,清军前锋完全难以抵挡天骑军的反击,一直到后续援兵赶到,才勉强维持住了局势。
但到这个时候,多尔衮已经不甘心就这样撤军,他迅速增派了兵马东进,增援谭泰。
谭泰等到后续的增援兵马抵达之后,又接连组织起了两次上千骑兵的进攻。只是不出意外的,都被天骑军依托城墙的掩护,迅速击退了。
这倒不是谭泰统帅的八旗马甲不强,而是追击了数十里,途中又跨过无数河流水渠之后,清军面对以逸待劳,还占着兵马优势,有城池掩护的天骑军,丝毫不占优势。
毕竟,在谭泰这个骑兵指挥水平确实不强的将领指挥下,这些八旗马甲面对强军,自然很难有超常的表现。
清军没有大举围城,而是派出了骑兵袭扰进攻,朱慈烺自然要坚决反击,一方面是为了振奋己方士气,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多尔衮能留下更多兵马,减少长沙的坚守压力。
而随着前期的失利,多尔衮,多铎等一众满洲亲贵们,也纷纷反应了过来,不敢再轻易冒险。
他们此前由于强渡成功,一度信心倍增,但遭到朱慈烺的迎头一棒后,又全都冷静了下来,尤其是多尔衮。他现在必须要巩固南渡成功这个来之不易的成果,进一步增强他在军中的威望。
随着清军开始稳妥部署,筹备南下长沙,朱慈烺也随即开始部署荆州的战事,传令陈福和李过,确定荆州城外留守清军的真实兵力。
清军南渡十分困难,要想北渡,其实也同样不简单,这就使得朱慈烺利用天堑,以极小的代价拦截清军主力的设想,成为了可能。
但这需要有足够的陆军和水师,用以击败把守白螺矶的清军,然后迅速破坏清军的浮桥和运兵船,达到阻击清军的目的。
当然,所有的一切行动,还需要等到多尔衮领着清军主力南下长沙,将注意力全部放到长沙城的时候,才能展开。
与此同时,多尔衮的行动也十分迅速,大批清军陆续南下,进抵长沙府城,并有部分兵马被派往南面,长沙府城与湘潭,衡州等地的联络。
多尔衮此前部署的追击虽然并没有取得长驱直入的效果,但清军在南下长沙的过程中,攻势凌厉,谭泰这个多尔衮的心腹,再度得到重用,戴罪立功。
毕竟,这是他一手提拔的人,若是最终证明不堪重用,其实打得也是他多尔衮的脸面,这自然不是多尔衮愿意看到的。
而且,谭泰这个时候毕竟年轻,此前也没有丰富的领兵经验,就算是早先被明军阻击的时候,表现得有些拉垮,也情有可原。
在多尔衮的照拂下,谭泰很快又找回了面子,对于多尔衮在军议上的决策,也毫无保留地表示支持。这个时候,其他同样也十分想要进步的满洲亲贵们,自然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了,纷纷在那些军政大事上,表明自己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