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革除积弊
岳州府城的临时行宫内,阳光透过高高的窗棂,洒在石板铺成的整洁大殿上,映照着屋内每一位大臣的脸庞。
林昌峰虽然话锋一转,立即拒绝了何腾蛟的提议,但何腾蛟的脸皮足够厚,他站在大殿的中央,依旧神情庄重,声音更是铿锵有力:
“陛下,臣愿领兵前往襄阳,为国效力,为陛下尽忠!”
而此言一出,朝堂上的文武百官,顿时鸦雀无声。何腾蛟到这个时候了,还死倔,实在令人意外。
毕竟,他向来以“谨慎稳重”自称,虽号称大明的文武柱梁,但实际上并不懂打仗,今日突然主动请缨,还如此执着,似乎毫无自知之明,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朱慈烺目光炯炯,直视何腾蛟,等到对方都不敢再抬头之后,他才声音洪亮,毫不犹豫道:
“好,何卿忠勇可嘉,朕即刻准奏,何卿准备准备,即刻领兵启程,速速北上襄阳,为国破虏!”
何腾蛟听到这话,当即就是一愣,似乎根本没料到朱慈烺会如此痛快地答应。
但事已至此,他只能拱手谢恩,嘴角露出了一丝勉强而又尬尴的微笑,心中早已经后悔万分。
朱慈烺自然知道这一点,他就是要治一治这些所谓“忠臣”的臭毛病,在确定了各部的基本部署之后,他随即宣布结束军议。
何腾蛟走出大殿的时候,还没有缓过来,脑海中不断回响着朱慈烺那果断的答复。
他话刚刚出口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意识到不妥了,可最终还是说出来了。如今缓过神来,更是意识到自己一时冲动,竟忘了襄阳局势复杂,大明在前线兵力不足,若贸然前往,必定难以成事。
到那个时候,别说是功劳了,就是苦劳,恐怕也没有。
何腾蛟虽然坏,但并没有蠢到家,他可不会去啃硬骨头,打硬仗,当即决定过阵子就找借口推辞。
军议刚一结束,他便匆匆赶回府中,召集心腹商议对策。灯火通明的书房内,几名心腹围坐在何腾蛟周围,神色各异。
“阁老,襄阳绝对不能去,您乃国之栋梁,怎么能以身犯险?况且,襄阳局势之复杂多变,若是贸然前往,恐怕有去无回啊!”何腾蛟手下的一名心腹谋士低声道,神情十分急切。
何腾蛟闻言,也猛地点头,他眉头紧锁道:
“本官也是这样想的,但问题是,本官已经在朝堂上答应了陛下,现在若是直接推辞,恐怕会引得天下笑话。”
对于何腾蛟这种自诩“清流忠臣”的人来说,很多时候名声比什么都重要,他身边的另一名心腹闻言,当即建议道:
“阁老,您虽然答应了陛下,可阁老日夜为国操劳,难免积劳成疾,若是身体实在不适,推辞领兵之事,也是顺理成章啊!
陛下乃是明君,当初若无阁老力挽狂澜,江西,湖广二省,又如何能稳住局势?小的以为,只要理由得当,陛下必定不会强大人所难。”
何腾蛟沉吟片刻,左右踱步了数次,才最终点头同意道:“好,就这么办。”
不过,纵使如此,他当天晚上,还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到第二天一早的时候,整个人都憔悴无比。
而第二天一早,何腾蛟顾不得其他时候,便立即入朝,恳请朱慈烺收回成命。
“陛下,臣昨日得旨之后,便开始筹备北伐的大小事宜,但没想到这把老骨头,却突然生了变故.”
何腾蛟拱手道,声音中带着一丝恳求:
“臣一夜辗转反侧,思虑再三,襄阳战事关乎大明国运,臣虽有心,但已无力,恐难胜重任,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朱慈烺闻言,眉头当即微微皱起,但随即又展颜一笑,道:
“何卿忠诚为国之心,朕深感欣慰,襄阳战事吃紧,局势不容乐观,但满朝文武,唯有何卿敢于请命前往。
但事不由人,何卿既然身体不适,朕也不能不体恤何卿。此事暂且搁置,何卿只管安心养病,勿需自责。”
何腾蛟闻言,顿时松了一口气,连连叩首谢恩。
但在某只看不见的手推动下,他早早入朝的推辞之举,很快就在齐聚岳州府城的文武百官中传开,引发一片哗然。甚至,许多大臣窃笑不已,视他为懦夫。
朱慈烺其实也早就猜到了这一点,现在何腾蛟和马士英在朝廷和地方一唱一和,妄图通过政治攻讦,争权夺利,他早就想要整治了。
何腾蛟在财税和地方治理上确实有本事,但热衷于党争,军事上又十分幼稚,朱慈烺从全局考虑,这等小人,只会推诿躲避,又岂能继续担当重任?
如今,整个朝局战局都已经稳定了下来,朱慈烺必须要开始大刀阔斧改革人事和体制了。
否则,从万历到崇祯的几十年间遗留下来的党争弊病,一定会在之后严重阻碍抗清局势的发展。
何腾蛟一退下,他便立即召来李邦华和堵胤锡,战后各省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军队粮草器械的供应,都需要这两位可靠的“大臣”来统筹。
而朱慈烺也需要从他们这里了解自己手中实际上有多少资源可以调度,以确定下一步扩军和第一次北伐的时间和规模。
毕竟,大明在纸面上,从来都是欣欣向荣,无可匹敌的,随便一个省就有好几万,甚至十几万大军。
但实际情况如何,就真的不好说了,特别是现在刚刚打完一场大战,到处都是乱糟糟的时候。
按照朱慈烺原本的计划,殿前军各部,京营各部,左镇各部,忠贞营各部,以及湖广地方标营各部,在完成休整,巩固防线之后,除了留下少数军官和军法队训练新兵以外,主力将分批返回驻地,继续休整和训练。
陈福,李过和马士秀等人,则会领着各自的兵马,暂时接管前线各地的防务,驻守襄阳,荆州,重庆的各个要点。
“武昌城内的兵甲弹药和粮草缴获颇多,已经基本足够重建城池的民夫半年的口粮了。
而随着从征民夫陆续回到原处,长沙城内的武器工坊生产,正在恢复,江南等地派来的卷烟,布匹,农具和酒等各行工匠,也已经在对接……”
朱慈烺听罢,点了点头道:“清军借着战时混乱的机会,在湖广各地劫掠无度,以致百姓流离失所。如今一溃千里,却留下了一地的烂摊子,日后恢复湖广各地生产,以及朕封赏诸将士所需的钱粮,江南和两广,都需要多出几分力。”
李邦华和堵胤锡闻言,连连称是,毕恭毕敬地立于一旁,等待朱慈烺的进一步指示。
这种涉及到钱粮的问题,他们两人也不敢随便应话,弄不好那可就是何腾蛟的下场,为天下耻笑了。毕竟,很多事情还是需要讨价还价的。
而朱慈烺见状,沉吟片刻,问道:“李卿,堵卿,当前大军的犒赏和抚恤事宜进展如何?”
李邦华拱手答道:
“陛下,犒赏和抚恤事宜已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各地将士的抚恤金和犒赏银已陆续发放,如今无不士气大振,军心安定。江南的地方治理和防务部署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堵胤锡紧接着亦道:“在陛下的部署下,武昌,承天等大城的重建正在湖广迅速展开,尤其是屯堡和工坊的建设,都已取得初步成效。流民的安置工作也在紧张进行,虽有清军破坏,但臣等皆已及时安排应对。”
堵胤锡早前跟随朱慈烺亲征,第一时间得知了“武昌之战”的捷报,而后便按照朱慈烺的指示,迅速安排手下的官员开始为湖广北面的屯堡建设做准备。
但这些事务涉及到了大量物资的分配,还有招募流民,以及商社站点的管理,农兵的训练,工坊的建设等诸多问题,甚至南京的衙门和官员,也需要参与其中。
屯堡是朱慈烺加强基层控制,掌握地方人口的根本,围绕着屯堡发展起来的商社站点,以及农兵,更是他开拓财源,威慑地方乡绅,保证粮草徭役税收的基础。
但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屯堡虽然可以实现朝廷对人口的极度控制,实现战时的集权,将整个民间的资源动员起来,投入战争,以谋取军事上的胜利,但也会尾大不掉。
因此,这必须要中央和地方双管齐下,而且只在重要的战场,适度展开,李邦华和堵胤锡这两个大臣,如今最重要的职责之一,便是屯堡的事务了。
毕竟,屯堡还涉及徭役和农兵,同时军队在其中的影响力也相当之大,若是管不好,那就是一只挣脱了牢笼的怪物。
当然,朱慈烺也是有意如此的,这样李邦华和堵胤锡这两个能臣干吏,才能拧成一股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