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现在,朱慈烺听罢,点头赞许:“二位爱卿辛苦了,江南和湖广的安定繁荣,是我大明抵御清军的基础。屯堡和工坊的建设,务必加紧推进,这不仅关乎养兵屯田,更是确保百姓安居乐业的的关键。”
“还有一事。”朱慈烺缓了缓语气,又道:
“朕想要借着在江西和湖北扩建工坊的机会,把后方的这些工坊部署,都重新调整一番,包括武器工坊在内,原本的所有大型工坊,全都分割出几个工坊,相互竞争。
否则,用不了多久,这些工坊生产出来的东西,就不堪一用了,仅仅靠体系内的考核和审查,还是不够的,竞争必须要加强。”
朱慈烺从南京建政到现在,只有不到三年,但朝中的各种官僚主义的问题已经开始死灰复燃,愈演愈烈,工坊中贪污腐败,以次充好,裙带关系等等问题同样越来越严重,他不得不在这些情况大幅恶化之前,就开始着手预防。
“江南各地的那些大型工坊分割之后,仍旧隶属于工部管理,但工部也需要改革,那些事情不能和以前一样,随便找个侍郎管理。现在除了武器工坊之外,其他的工坊也要开始想办法盈利才是了。”
朱慈烺心中明白,当前大明财政状况并不乐观。由于多年天灾人祸,关内关外又连年战乱,国家财政亏空严重,税收严重不足,导致地方府库空虚。
而现在,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时机已经成熟,朱慈烺正在筹划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拉拢郑家,加强海外贸易的控制,并在全国各地设立税卡,增加商税收入,同时还有钱庄的设立等等。
朱慈烺想到这里,随即又扭头看向了李邦华,问道:“李卿,现在江南和福建各地的海上贸易情况如何?郑芝龙现在守规矩了吗?”
但李邦华闻言,当即叹了口气,皱眉道:
“陛下,郑芝龙在海上的势力十分庞大,朝廷难以干涉,如今依旧垄断了出海的大部分贸易。他虽然名义上效忠大明,效忠陛下,但其行事多有私心,若不加以约束,恐怕不只是福建,江南的海上贸易征税,同样会困难重重。”
朱慈烺知道,他想要控制海上贸易,就必须先控制郑芝龙,为此多次重用郑森。但现在看来,想要治这个老狐狸,除了从郑森,郑鸿逵这些人下手之外,还必须在江南扶持新的海上贸易商,打破垄断,才能确保朝廷在海上的利益。
李邦华看朱慈烺脸色微变,又继续说道:
“此外,商税方面也遇到了地方富商乡绅的抵触。他们借口商税繁重,不愿缴纳,甚至联合抗税,或者就是故意拖欠,而地方的许多官员,税吏对此也无计可施。”
朱慈烺听了,眉头皱得更紧了,他比李邦华,堵胤锡等官员更了解“商税”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当前解决军费问题的猛药,更关乎到大明今后的经济改革。
但地方富商乡绅的抵触却让他感到头疼,这些富商和乡绅,甚至原本就是两位一体的角色,在地方上势力庞大,往往能够左右地方的治理,他们的联合抗税并不好处理,甚至是对朝廷权威的挑衅。
而堵胤锡悄悄瞥见朱慈烺脸上的神情变化,随即补充道:
“此外,还有钱庄的推行,也颇为不顺,钱庄的设立本是为了方便百姓,回收金银,防范钱货的囤积,但由于不得民间信任,大部分商贾和士绅,都不愿将钱存入钱庄……”
不过,钱庄的问题就容易解决得多了,朱慈烺设立钱庄的目的除了促进商业之外,更多的是为了套取其中的金银,满足朝廷的各项开支。
但由于百姓和商贾的不信任,导致钱庄的推广和运营十分困难。
不过,这些问题朱慈烺通过朝廷担保,动用行政力量,将军队的军饷,朝廷官员的俸禄,还有军需后勤等采购全部转移过去,便可以一步步提高钱庄的信誉。
毕竟,现在大明的军队基本上已经不存在缺饷欠饷的问题,并成为了乱世之中,最为强大的一支消费力量。
不过,朱慈烺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看向了李邦华和堵胤锡,问道:
“这些都关乎着我大明的未来,二位爱卿有何建议?”
李邦华在这些事情上,早就老练得不行,只不过问题没有爆发出来之前,他也不好说什么,如今朱慈烺一问,当即道:
“陛下,臣以为,可以在江南扶持新的海上贸易商,与郑芝龙形成制衡,否则市舶司便无用武之地了。
同时,将对地方富商乡绅的管理全面纳入晋升考核,征收欠税的成果,也同样如此,必定能确保商税收入。此外,钱庄方面,则可以通过朝廷的担保,提高钱庄的信誉,吸引百姓和商贾存款。”
朱慈烺点头表示赞同,道:
“李卿所言极是,海上贸易必须打破垄断,商税和钱庄也需加以规范和提升。”
堵胤锡作为地方大臣,则主要是在工坊和屯堡方面,进行补充道:
“陛下,当前湖广的治理和防务部署也至关重要,尤其是屯堡和工坊的建设。屯堡不仅可以养兵屯田,还可以为地方百姓提供庇护,增强地方的防御力量,工坊则为北伐提供了兵甲装备,军需器械,极大提升大军的战力。”
朱慈烺听罢,心中不由得感慨自己没有看错人。李邦华和堵胤锡两位大臣果然是朝中栋梁,他们不仅洞悉当前局势,更能提出真正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屯堡和工坊的建设务必加紧推进,这是我们抵御清军的基础。流民的安置工作也需加快,确保他们有地方可去,有饭可吃,这才是朕治理天下的根本。”
朱慈烺知道,流民的安置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些流民大多因战乱失去了家园和生计,流离失所,生活艰难。如果不能妥善安置,北伐也会受到影响,甚至会滋生出下一个李自成来。
李邦华和堵胤锡听罢,心中感慨不已,他们知道,朱慈烺不仅是一个英明的君主,更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皇帝,这也是他们当前尽心竭力的原因。
堵胤锡站起身来,拱手道:“陛下,臣还有一事禀报。”
“哦?”朱慈烺看着堵胤锡神色不同,当即警惕起来。
“据臣的观察,当前湖广各部大军的训练和军纪问题,依旧存在不少隐患。军饷贪腐,后勤克扣,欺压新兵,以及地方营兵不满待遇低等问题,皆严重影响了将士的战力。”
朱慈烺听到关于军队的问题,不禁眉头紧锁,立即问道:“只是湖广吗?”
堵胤锡听朱慈烺那么问,就知道自己没禀报错,深吸一口气,缓缓道:
“陛下,军中现在又开始出现了将领贪污军饷,将士们得不到军饷,士气低落的问题。此外,因为大军迅速扩张,后勤补给不足,还出现了将士挨饿的情况。而且,新兵入伍后,常被老兵欺压,影响军心。”
而这时,李邦华也出言道:
“陛下,堵阁老所言属实,臣近来也收到不少奏报,皆反映此类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必会影响到军队的战力。”
这些问题在古代军队中并不罕见,腐败和克扣常常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堵胤锡将这些情况一一呈报,显然是希望引起朱慈烺的重视,并期待能够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毕竟,军队的事情,现在文官已经不占据主导权,但督抚大臣,依旧有监督权。而因为军队的快速扩张,许多老问题又开始死灰复燃了。
朱慈烺听罢,脸色凝重,军队的战力是抵御清军的关键,他必须严肃处理这些问题。
他看向堵胤锡,问道:“堵卿觉得,此事该如何处理?”
堵胤锡闻言,立马拱手抱拳道:
“陛下,臣以为,必须对贪污军饷者予以严惩。同时,教导队,军务司,后勤司都必须着重整顿,以加强后勤管理监督,确保将士们有充足的粮食和物资补充。
而对于军中长期存在的欺压新兵现象,也必须严加惩处,严肃军纪。此外,臣以为,若朝廷财税改善,地方营兵的待遇也需适当提高,否则对于军心来说,也是打击。”
堵胤锡所提的军队隐患问题,乃是历史积弊。而大明末年,由于财政困难,将领们贪腐成风,军饷拖延甚至长达数年,这导致将士们的生计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军纪松弛,训练更是无从说起,直接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而地方营兵待遇低下,生活艰苦的问题,也一直都存在,甚至朱慈烺主政以来,都没有妥善解决,但这些问题再不不及时解决,势必会削弱地方治理的效果。
朱慈烺听完,点头表示赞同道:
“堵卿所言极是,军队的战力是我们抵御清军的基础,而军饷和后勤,是训练的基础,更是战力的根本。这些问题必须严肃处理,贪污军饷者必须予以严惩,后勤补给必须加强,欺压新兵者也必须严加惩处。
至于地方营兵的待遇问题,朕也会想办法处置,但这关系到几十万将士,牵连甚大,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得出妥善方案的。”
当外部局势趋向于稳定的时候,便是革除内部积弊之时,朱慈烺等这个时候,已经等很久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