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看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明末振兴方略 > 第201章 陕西起义

第201章 陕西起义(1 / 2)

第201章陕西起义

“什么?甘州,凉州,狄道府城都被丁国栋攻破了!”

“丁国栋和米刺印都反了,他们的兵马如今甚至出现在了陇西,还有大批反军集结在狄道,渭源危在旦夕!”

“狄道府城失陷,陇西就首当其冲了,岷州,河州,洮州等地防务空虚,守不了几天,必须得立即增兵巩昌府,否则不出半个月,乱兵就得杀到凤翔,局势必定会更加危急。”

岳乐刚刚收到军报,现在还完全是猝不及防的状态,身边的吴三桂和孟乔芳同样如此,一个个都有些不知所措。

他们刚刚平定了甘宁地区的绿营军叛乱,调兵压制住了蠢蠢欲动的贺珍部绿营军,没想到丁国栋这么快又在临洮挑起了叛乱。岳乐虽然有先见之明,在陇西府城增加了三个牛录的八旗马甲,但怎么也没想到丁国栋的速度那么快。

要知道,若是单纯地攻城,丁国栋就算是不计伤亡,也没有如此巨大的兵力和火力优势,那三座城池绝对不可能几日便下,这一定是城内有人配合。

换言之,在守军造反,和叛军里应外合的情况下,城中那些忠心的绿营军,督战的八旗甲兵,根本没有任何反应的机会,若不是周边地形复杂,群山阻隔,丁国栋大军的战果还远不止如此。

岳乐跟随肃亲王豪格南征四川之后,因为作战英勇,颇具谋略,率部击斩了大西王张献忠,便晋封了多罗贝勒,并被多尔衮留在了陕西,监视吴三桂,统筹陕南的防务。

“吴三桂,你派出一支骑兵,先行增援陇西,同时往安定方向侦探袭扰,牵制住叛军的注意,咱们绝对不能被动挨打。另外,派人去通知阿尔津,刘芳名,还有祖泽润这些人,让他们立马集结兵马,赶来陇西增援,不容有任何拖延。”

“贝勒,那汉中的兵马?”吴三桂有些犹豫,川南已经侦探到明军的调动了。

“汉中的兵马不能动,但是让他们加强侦探,保持警惕,等陇西的局势稳定了再说,明帝现在估计也腾不出手来,陇西的乱局和南边应该没关系。”

“哲!”

随着岳乐的军令传出,驻守在西安府的两千余八旗军和平西藩骑兵,还有孟乔芳的数百标营,以及山西增援的数百绿营军,立即开拔,前往陇西增援。

这支兵马的成分可谓是十分复杂,既有八旗兵,也有陕甘绿营改编的新汉八旗,还有陕西,山西的绿营兵,虽然全都是各部的精锐,但也足以看出清军当前兵力捉襟见肘。

但岳乐现在完全不能容忍陇西有失,只能暂时如此。否则,他根本凑不出那么多兵马来。

不过,陕甘这些起义的绿营军,战力并不算强,岳乐领兵在陕南镇守了小半年,平定大小叛乱近十场,麾下八旗军损失并不算大,甚至可以说十分轻微。

所以,清军当前虽然对于南面的殿前军都十分恐惧,特别是传闻中的殿前军骑阵,但他们对于这些造反的绿营军,根本不屑一顾。

要知道,军队的士气和信念从来都是靠胜利来维系的,正是因为当年明军的屡战屡败,才有了明军的畏“满”如虎。而现在,清军在南面连连战败,军中自然也有了畏“明”如虎的风气。

不仅如此,由于清军在南面的战败,无论是真八旗,还是那些抬旗的汉八旗,包衣兵,以及从北方各省征调的绿营兵,缴获和劫掠都不复存在,南征的意愿,甚至就是战斗意志,都随之愈发薄弱。

这也使得多尔衮现在已经不敢再提南征,别说是豪格,济尔哈朗等人了,就是他手下的那些心腹,也没人愿意再冒险。

满清的王公大臣们,原本就因为满洲人丁稀少,以小族御大族而如履薄冰。如今,随着八旗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两次南征旗丁大减,北地各省的绿营军忠诚,也已经开始动摇。

于是乎,在多尔衮没有强制剃发的情况下,陕西还是比原本历史上更早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清起义。

而丁国栋大军在攻取狄道府城之后,又立即分兵四出,很快就把除了渭源县以外的整个狄道府都收复了,陕西局势一时震动,各地清军人人自危。

这个时候,清廷已经几乎丢掉了此前鲸吞的整个湖北,大半个四川,河南,陕西,山东等地的义军不断涌现,清廷的有效控制区域越来越小,统治可谓是“岌岌可危”。

而多尔衮,多铎,阿济格,豪格,济尔哈朗这五个王爷和一众满清的勋贵大臣们,虽然明争暗斗不断,但面对如此局势,也一个个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多尔衮此前假意和谈,但直接有人提议假戏真做,效仿宋金,谋取停战。

不过,陕甘丁国栋起义的消息刚刚传到了南京的时候,朱慈烺也十分意外,他现在虽然整编了数万新军,但大军实力还没有得到真正恢复,大规模出兵北伐尚不可能,丁国栋这个时候就算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也无法策应。

锦衣卫的情报系统虽然早就渗透进到了陕西,但主要集中在汉中和西安,短短两年时间,周世显虽然想要在丁国栋军中安插眼线,但并没有成功。

朱慈烺知道岳乐在陕西镇守,吴三桂,孟乔芳等人同样不是省油的灯,丁国栋可能撑不了多久。

毕竟,在原本历史上,丁国栋和米剌印两人也没撑多久,他现在面对的还是岳乐,吴三桂,孟乔芳这样的猛将英帅,恐怕连本来历史上的战绩,都无法复现。

随着两次南征失败的消息传回北方,清军的后方早已经不得安宁,此前遭到镇压的各地义军很快死灰复燃,虽然不成气候,但数量庞大,影响十数个州府,对清廷原本就困难的财税体系造成了严重破坏,多尔衮不得不派兵镇压。

北方各地的义军早在此前,便已经被清军屠杀数次,那些战场经验丰富的老兵们,大多在此前的战斗中死伤,而没了这些人的领导之后,北方的义军又缺乏战马,甲胄和火器,作战能力根本不能和边军整顿出来的绿营兵相提并论。

不过,清军在各州县都有绿营兵驻守,这些守兵的野战能力虽然疲弱,但在粮饷充足的情况下,守城绰绰有余,他们的存在使得北方的义军被分割在了各地,机动性大大减弱,同时还无法获得充足的补给。

而为了剿灭这些义军,清廷甚至从北京和关外调出了近万八旗精锐,并将陕西和山西的绿营军,也调动随征。这些精锐相对于义军来说,那可就不是能轻易对付的了。

最终,在八旗兵和绿营军的联合围剿之下,北方各省大小数十股义军很快失败。不过,陕甘和山西的绿营兵似乎是为了不去南方,纷纷故意疏漏,许多义军残兵得已突围,退往各地山区。

这些义军到底是战力疲弱,没有野战的实力,经过围剿,已经基本上失去了扰乱清军统治的能力,而原本调来剿灭所谓“流寇”的陕甘,山西绿营兵,除了少数就地驻守以外,其他的都被直接调到了华北和中原战场前线。

至于那些八旗新兵,多尔衮则是都调回了北京。

当然,真正的八旗精锐基本上还在陕西,河南,山东前线,留守后方的八旗兵许多都是东北抓来的部落兵,大部分都是刚刚编练入伍,虽然战技了得,勇猛无比,但缺乏组织纪律,也不懂军阵作战,战力无法和老八旗相提并论。

而且,因为这些来自黑龙江流域的东北部落士兵,难以适应长江流域的气候,清廷完全不敢直接把他们派到南方,就怕气温一上升,一场瘟疫便把他们全部带走了。

多尔衮为了弥补两次南征的旗丁巨大损失,除了把汉人,蒙古人大肆抬旗,补充到八旗体系里之外,还紧急加派了数千八旗出关搜捕索伦,卦尔察,锡伯等东北部落人口,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搜罗到了一万多能战的壮丁。

对于清廷来说,这批部落兵野性未消,最关键的是没有对明军的恐惧,作战更是勇猛异常,若是训练得当,必然是一支强军,可以有效补充八旗因为两次战败所造成的巨大丁口损失。

不过,因为清军主力基本上都在南方,这些刚刚编入八旗的部落壮丁只是在编制上融入了八旗体系,实际上还是类似于外蒙古那些临时参战的散兵游勇。

换言之,清廷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让他们彻底融入八旗体系,形成强悍的战斗力,但朱慈烺并不会给这个时间。

如今战争的天平已经倒向了大明一边,只要清廷再败一次,便再无夺取天下的希望。

要知道,在经历了连续大败两次之后,满八旗现在能拿得出手的精锐,真正不到五万,若不是洪承畴,吴三桂,祖大寿,尚可喜这些人还在观望,清廷的统治恐怕已经濒临瓦解了。

当然,丁国栋和米剌印两人的起义,对于朱慈烺的“先陕后鲁”战略来说,也是极其有利的,这可以大大牵制清军在陕南的兵力。毕竟,陕甘西部的地形十分险峻,丁国栋和米剌印控制住了狄道府往西的重要关隘之后,巩昌和宁夏便都已经在他的威胁之下,清军不得不向西用兵,但必定无法迅速取胜。

这种时候,朱慈烺要做的就是下令锦衣卫和高一功尽快联络丁国栋和米剌印,让他们想方设法坚守到第二年。

最新小说: 又怎么了我的大小姐 隆万盛世 偏执竹马真香了 宿主今天崩人设了吗 强制娇宠金丝雀 炮灰觉醒以后[快穿] 下等关系 摆烂后,社恐真少爷被宠坏了 鬼夫来临 撩遍顶级哨兵后,我被全星际垂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