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士兵虽然在南京驻守多年,但基本上都是第一次得见朱慈烺的尊容,他们跪在道路两侧,根本不敢抬头,生怕有什么冒犯之举。而穿过外面那一道围墙之后,林昌福直接留下了御营的大部分兵马,在原地警戒,他则是带着数十将士,拱卫着朱慈烺进入戒备森严的火炮生产工坊内部。
若是其他大臣来巡查,检查其实要更加严格,甚至没有任何通融的可能,但朱慈烺不同,尽管他还是下令林昌福全力配合了。
朱慈烺很快进入了这个火炮工坊,里面足足有九百多名工匠,还有数千名杂役后勤人员,而连同周边的其他火器工坊,产出的火枪火炮等各类装备,占了当前定武朝廷的三成左右。
“应天兵器局”此时还是按着当初张煌言和几个兵部官员的划分,分为了“火炮”,“火枪”,“弓弩”,“刀枪”,“盔甲”,“盾牌”等等十几个工坊。
如今,不仅仅是各种冷兵器和弗朗机炮,虎蹲炮,鸟铳等老式火枪火炮,在备料充足的情况下,大明的本土工匠已经可以制造出各种海外流入的优良火器,并在一定程度上推陈出新。
朱慈烺早在三年前,便计划好了将来大军扩张,尤其是从防御型军队转变为进攻性军队之后,所要装备的新型火枪火炮。
这几年虽然因为实战的检验,他的计划有所改动,但工坊在兵部从澳门挖来的手艺了得的师傅,以及先进的管理制度孵化下,生产出来的产品,直接取代了澳门的火炮厂。
新型的管理制度,初级流水线生产方式的组织,分工协作,新工匠的培训,以及灵活的薪酬激励制度,这些关乎火器生产效率和进度的事情,已经通过管理改革,确确实实提高了工坊的生产力。
而当年兵部的官员出发前往澳门时,朱慈烺便吩咐了对方一定要多买一些武器制造,兵法军阵相关的书籍,这些书籍如今也开始发挥作用。
他当初便打算将那些从澳门买来的武器制造书籍翻译成汉字,然后再印刷成册,为建立专门的工匠学堂,批量培养工匠做准备。
现在,工匠学堂已经初具雏形,这些书籍也已经在工坊中广泛传播,而工坊中的各类型生产工艺,都在各种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到了收获的时候。
换言之,当前大明的工匠不仅会打造新式火器,而且并不是以往那种依着葫芦画瓢,相当一部分具有学习能力的,已经明白了里面的科学理论,知道不同火炮的口径比,甚至是模数,并有能力在结构上优化发展了火炮技术。
这便是朱慈烺这个上位者利用自己的优势,对科学体系在大明加速确立的推动。
在不久的将来,大明将会凭此对满清,甚至是收复汉地河山之后,对北面的俄国人,东南的荷兰人,都形成碾压性的武器优势。
朱慈烺进入工坊之后,直接找到了工坊的主管官员,在这些主管官员的陪同下,亲自视察了六磅炮,四磅炮,还有攻城用的其他火炮,甚至是炮架,火炮专用的定装炸药等等的生产过程。
如今,整个“应天兵器局”的所有工坊,都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的记录和创新体系,并开始依据成文的记录和科学的制造方法,建立起成体系的实验系统。
当然,武器制造的具体问题,朱慈烺其实并不懂,但他知道科技发明的本质,其实是一个概率问题,只要环境和条件是对的,随着实验的深入,实验次数趋近于无限大的时候,便迟早会成功的。
他作为大明的皇帝,确实无法直接指挥科学的发展,但却可以创造出合适的条件。如今看来,成果已经慢慢产生,再过三五年,十数年,一切可能就会进入新的阶段。
而朱慈烺在例行巡视了一圈,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后,便直接前往火炮试验场,准备观看新型六磅炮的试射,这才是他此行的真正目的。
他来到“应天兵器局”的火炮试验场,火炮阵地的方向,正有二十几个炮兵正在摆弄着靶场里的三门新造出来的六磅炮,这些炮兵的旗总张天显,远远看着手下的士兵在调整火炮,心中十分紧张,生怕这些人会出什么差错。
“陛下,等他们测量好火炮的角度,便能开始试射了一开始,一开始可能不会很准,但.”张天显一边说,一边止不住地咽口水。
他现在可是站在当今天下的身侧,这样的场面,他哪里见过?又怎么可能不紧张?
“朕知道,让他们放手去做就好!”朱慈烺也感受到了对方的紧张,缓缓道。
不过,这并没有缓解张天显的紧张,他闻言又赶紧战战兢兢问道:
“陛下还有什么指示,小的立即就去办。”
朱慈烺听罢,不由得笑了笑,然后轻声道:“你不必紧张,朕近日来是看六磅炮的,就算是这炮打得不好,也与你无关。”
“是,是”张天显其实在平常,也是个能说会道的,但这段时间被各种严打整顿搞得心慌慌的,此时见到了朱慈烺,更是七魂丢了八魄。
“你是从军中退下来的吗,一直都待在工坊中?”朱慈烺见对方终于放松了下来,又出声问道。
他印象中,能在工坊火炮试验场担任军官的,应该都是因伤退下来的老兵,或者就是经验极其丰富的优秀军官,所以对张天显十分和气。
“启禀陛下,小的是凤阳之战,在城头中了鞑子的炮弹,虽然救了回来,但腿脚已经不利索,上不得战场了。承蒙陛下隆恩,这才得以在工坊中指挥验炮。”
朱慈烺听罢,笑着点了点头,随后又问了张天显几句他的近况,听到他的月饷有五两三钱,而且作为获得了勋章的军官,到处都受人尊重,还娶了一妻一妾,住在二进的房子里,才放下心来。
由于朱慈烺的特别重视,工坊的考核制度也有倾斜,做火器的工匠,连带着火器试验场的军官,无论是升官,还是月饷,都更容易,也更高,这也使得工匠学堂中,火器班是最受欢迎的。
现如今,这些工匠一个个都如鱼得水,工坊中没有层层盘剥,考核晋升制度也非常公正。不过,随着工匠学堂的第一批学生陆续毕业,许多人的压力日益增大,这也是促使他们没日没夜研究的原因之一。
朱慈烺紧接着又和对方聊了几句工坊内部的具体事情,后者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敢有一点隐瞒。
这个时代,皇帝对于普通人的威慑力,实在太大了。
在大概一刻钟时间之后,火炮阵地上,炮手们终于调整好了角度,并开始试炮,第一次试炮打得果然不准,但炮弹击中的地方直接陷进去了一个坑,可见其威力之大。
朱慈烺在火炮试射之后,直接走近打量起了那三门六磅炮,他在军中待的时间很长,对于军队军械都十分了解,一眼就看出了这款新式六磅炮要比原本的六磅炮要小不少,炮管也很短,不到七尺。
在战场上,四磅炮因为口径太小,在远距离的袭扰中,威力略显不足,更无法攻克一些简单的堡垒工事,而八磅炮又重达千斤,威力固然强大,可机动性太差,无法满足运动战的需求。
“陛下,这最新研制出的六磅炮,实测净重在六百七十斤上下,在射速上和四磅炮一样,只要是熟练的炮手,那便打得比火枪还快,而每门炮一般需炮手四人,若是在战场的极端情况下,两人也可以操作,但射速会降低。”
张天显紧紧跟在朱慈烺的身边,紧张地介绍道:
“这六磅炮的威力比四磅炮要强许多,即便是五百多步的距离,也能将盾车打碎,若是三百步左右,无论什么,都无法抵挡,并且可以发射散弹。
而这炮在火炮试验场上的实验数据,每一次炮兵都会认真手机,并将过程严格记录,每次射击的用药和弹药重量,距离和威力,现在都已经有了可靠的记录,炮兵们会根据这些记录,将整个发射的过程,调整至最佳,并反馈给工坊”
而张天显话音刚落,“轰轰轰”三声爆炸便瞬间响起,距离炮兵阵地五百步之外的一排靶牌,有五个靶牌瞬间破碎倒下,周围的靶牌则是剧烈摇晃起来,便是支撑这些靶牌的木桩,也发生了振动。
朱慈烺看到这样的场景,心中满意地点了点头,这些炮兵的射击精准度还是不错的,试炮了一次,就能达到如此效果。
当然,他也知道,这和射程和火炮的口径有关,同时这些炮兵对于同一个目标,不知道射了多少次,精准度自然远超于战场之上的真实情况。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他已经在“应天兵器局”中看到了技术上遥遥领先的趋势,这才是最重要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