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看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明末振兴方略 > 第203章 遥遥领先

第203章 遥遥领先(1 / 2)

第203章遥遥领先

随着江北,湖广,江西各地村堡的建设,五军都督府下属的在册农兵,如今已有五万之众,江北的农兵体系发展最久,最为完整,湖广的规模更大,江西则是小范围推广,并且因为土地归属的问题,遇到了很多困难。

而如今,在朱慈烺的部署下,兵部和五军都督府正计划在各地农闲时期,抽调军官,对这些农兵进行整训,为今后的扩军,储备兵源。

不过,当前的生产力条件下,这些农兵在夏秋季节,农闲的时间极短,想要进行长期整训,便要充分利用冬季的那次农闲,并在平常发挥那些退伍军官的作用,提前训练基本的队列。

毕竟,随着朝廷大军逐渐恢复了数十万的规模,北伐战事的筹备,徭役民夫的征召也愈发频繁,人力日紧,各地的农兵也不得不开始承担部分徭役。

而且,在当前的局势下,农兵说不定什么时候也是要上战场的,若各地的主力大军全部出击,营兵作为辅助性军事力量参战,他们将会成为地方驻守的关键力量。

朱慈烺在最近一年时间里面,只是对麾下的各部大军,进行了简单的扩充和整编,而且总兵力还不足以支撑全面北伐。同时,他暂时也没有计划对军队编制进行大规模改革,只是增加了骑兵在军中的比重。

要知道,除了张名振,黄蜚等部水师北上登莱,辽海,袭扰牵制清军之外,华北平原的地形已经决定了北伐大战的最终形式——大兵团运动战,亦或者是运动战中的阵战。

辽阔平野之上的大兵团作战,需要明军在武器,后勤,战术,调度等各方面,都进行调整和改进,从而增加军队的综合战力,但这种事情还急不得,需要实战的检验,从而进行有效改良。

现在,明军并没有能力发动进一步进攻,清军也是同样如此,无论是朱慈烺,还是多尔衮,此时都在养精蓄锐,积累实力。

但明清双方面临的局势完全不同,现在大明已经输得起了,而大清却是再也输不起。

换言之,局势到了如今的地步,清廷除了击败北伐的明军主力之外,已经别无选择了。

否则,根本不需要朱慈烺,便是外藩蒙古的那些大汗,还有北地各地的汉人军头,也会纷纷起兵反清,甚至,清廷内部,也少不了一场内战。

要知道,若不是清廷的强悍武力,外藩蒙古绝对不可能称臣,单单是清军入关的这几年时间,外藩蒙古便已经叛乱了数次,其中多铎还亲自领兵出塞镇压。

而各地的汉人军头,甚至就是吴三桂,尚可喜,金砺之流,大部分也不是完全没有退路,他们其实无不在观望着局势,就如同王体忠,王得仁一样,等待选择的机会。

满清只不过是一个依靠武力高压维持统治的半奴隶制政权,一旦失去了武力,随时可能崩溃。

不过,如今时机未到,朱慈烺的重心还在扩充军队和增强大军战斗力之上,特别是为了应对平原野地作战的特点,他必须给大军补充足够的战马和火器。

在此之前,明军除了斑鸠脚铳,大规模装备的火枪主要是葡萄牙殖民者带来的轻型火绳枪及其改造版,也就是鸟铳。这种类型的火枪因为轻便,单人易于操作,威力也不俗,在此时的东亚十分流行。

不过,轻型火绳枪在多山的南方地区和海上固然好用,但在北方的大平原上,对付重甲骑兵,就威力不足了,更无法和斑鸠脚铳和鲁密铳相比。

周世显部署在北京的锦衣卫密探已经传回了最新的军情,多尔衮在传教士的协助下,已经开始组织工匠,仿造重型火绳枪。

在大平原的决战中,明军的火器部队若是没有装备重型火绳枪,恐怕在火枪对射的时候,将会处于严重下风。

朱慈烺为此已经下令工坊以最快速度生产除斑鸠脚铳之外的火枪,户部,工部和兵部也根据现有的资源,给出了新的生产方案,以大明现在的财力和工坊的生产力,一年时间足以生产出三千支重型火绳枪。

而且,他还借助澳门的葡萄牙人,加快了火器的革新。

不仅如此,在这些葡萄牙人的协助下,朱慈烺通过加强广东的水师,成功在南洋的海上贸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东亚的葡萄牙人原本在各方势力的沉重打击之下,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朱慈烺及时送来了巨大的政策优惠和贸易机会,直接让他们重新焕发了生机。

当然,郑芝龙凭借着多年的积威,以及在日本积累的关系,在对日,对朝的贸易中仍旧一家独大,但张名振在得到朱慈烺的明确指示之后,也已经开始以大明皇帝的名义,用册封朝贡为借口,插手通往琉球,日本,朝鲜等地的商贸。

随着时间的推移,江南,湖北,江西,福建各地的秋收陆续开始,各部新兵的训练也进入了加强阶段,无数钱,粮,人丁正沿着长江水系和东南沿海的海上航线,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战场前线。

凭借着中央朝廷的强力支持,通达的水路,不断修缮的官道,各地工坊生产出来的货物迅速占领了每一座驻扎着重兵的城池,甚至形成了强势的垄断地位,卷烟等一类消耗性的货物,还通过锦衣卫,大量走私到清廷的控制区。

而那些民间私人小工坊生产出来的产品,则几乎只能在本地小范围销售。毕竟,仅仅是各地的税卡通关费,衙役和行会的敲诈勒索,那些小作坊就根本无法承受。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就算是当地关系广,人脉深的缙绅,到了邻近的州府,恐怕也无法和那些盘踞地方多年的地头蛇竞争,甚至吃了亏,还得客客气气走人。

当然,朱慈烺并没有想着全面官营,他只是为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为北伐战争筹集足够的军费,而不是要摧毁民间的手工业,商业。

否则,到了最后,随着摊子越铺越大,各地方的官僚越来越难以控制,最终获益的,便只能是依附于这个体系上的官僚,而非大明的百姓。

时机还远未成熟,这些建设,都需要适可而止!

不过,由于十几万野战大军,武器装备,各地维稳,新兵训练等等的巨大开销,都超过了朱慈烺和朝中大臣们估计,而江西借着剿灭乱兵的机会,又免不得一番杀戮动乱,部分村堡的建设最终比原计划有所缩减。

当然,朱慈烺倚仗着强大的军力和深入县城的各级官吏,深入乡村的农兵体系,已经在各地建立起了强有力的统治,效果颇为显著,江西各地对于“剿匪”并没有过激的反应。

毕竟,清军如今为了满足军队所需,四处横征暴敛,甚至是直接强抢。相比起来,朱慈烺对待这些乡绅,可就太过善良了!

他已经凭借着海上贸易迅速增长的巨大获利,工坊迸发出的巨大生产力,以及钱庄,商社,还有各地正在恢复的商业,税卡,以较为温和的手段,将治下的大多数资源,以更加高效的形式用于战争。

这使得他的军队在后勤补给,武器装备和训练强度上,已经胜过满清八旗军,如此日积月累之下,战斗力超过八旗马甲,也指日可待。

而随着早前的技术积累慢慢发酵,“应天兵器局”也传出了好消息,更加适合运动战的六磅炮,已经研制成功,并通过了军队的接受检验。

朱慈烺听到这个消息,便有些迫不及待了,随即吩咐林昌福,安排人马,他要亲自去兵器局的火炮工坊视察。

他这段时间处理政务,本就有些心烦意乱,如今正好去看看这些大家伙,并看看“应天兵器局”当前的发展情况,是不是真的如同奏报中的那么好。

林昌福得令,随即调集了数百御营将士,亲自领队,拱卫着朱慈烺策马往城北火炮工坊的方向而去,“应天兵器局”的火器工坊基本上都集中在那里。

他们很快便到了南京城北,一座两重高高的围墙围起来的工坊,单单是大门外,便有三道关卡,左右两侧还有两座小型的瞭望塔和箭塔,三十几名全副武装的战兵正在执勤。

这里是当前大明最大的火器工坊,不仅仅是火炮,火枪,火药也在这里生产,确保了殿前中军,左军,右军,还有京营的大部分军备供应,自然需要严加防守。

而且,由于事发突然,朱慈烺并没有提前泄露任何自己要来视察的消息,工坊内的官员们,也完全不知道皇帝陛下要来,自然无法提前做好迎驾的准备。

他本来就是打算来一次“突然袭击”的,这样才能看到最真实的“应天兵器局”。

在朱慈烺这个位置的人,平日里最难的,便是看到基层的真实情况,

当御营的将士策马来到大门前通报的时候,还没亮出腰牌,门前领头的哨兵伍长,便直接吓了一跳,里面派人去向上官请示,同时也下令打开了大门。

最新小说: 又怎么了我的大小姐 隆万盛世 偏执竹马真香了 宿主今天崩人设了吗 强制娇宠金丝雀 炮灰觉醒以后[快穿] 下等关系 摆烂后,社恐真少爷被宠坏了 鬼夫来临 撩遍顶级哨兵后,我被全星际垂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