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人心惶惶的清军
在五军都督府的充足准备下,“北伐之战”的军事会议很快结束,陈福和高一功两人随即启程,领着亲卫离开岳州,返回自己的防区。
而左镇和忠贞营的马士秀,金声桓,李过,刘汝魁等大将,也紧随其后,北上襄阳,承天等大军驻扎的信地,开始动员兵马,准备出战。
陈福和高一功部署在川南和重庆的兵马,此时已经整装待发,因为没有殿前中军,殿前左军,天骑军,京营各部的长途跋涉,并且早早便开始了粮草的运输和民夫的征召,这两部大军随时可以北上伐清。
按照“北伐之战”的部署,他们的行动要在“东路军”之前,吸引保宁府驻守清军的注意力,而后东路军再对襄阳,南阳发起突袭,以此扰乱清军的判断。
而如今,殿前中军,殿前左军,天骑军,京营各部已经在岳州府休整了十几日,他们正在等待北伐的辎重和征召的民夫就位,在三月中下旬便会开始北伐。
这日清晨,岳州城东南方向,三里外的天武左营驻地中,两千余名将士正在扯着嗓子唱军歌,金黄色的阳光洒在每个士兵的脸上,整个兵营都洋溢着激昂的气氛。
五军都督府的出征指令已经传下来,今天便是他们在这个兵营的最后一天,这些等着北伐灭虏,已经闲出了病来的将士们,一个个都高兴的不得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毕竟,他们此时的训练量比起当初集训的时候,根本就是不值一提,自然是精力旺盛,无处发泄。
但大军随时可能出征,朱慈烺也不可能让他们全力训练,否则到时候需要急行军的时候,士兵的战力便要大打折扣了。
当然,在出征之前,朱慈烺也专门下令兵部,下拨专门的津贴,由各营的军务司,后勤司组织,购买肉菜犒劳全体将士。
要知道,在军营单调压抑的环境中,每一个士兵其实都处于高压状态,必须进行适当的干预和疏解,否则极有可能发生动乱。
朱慈烺来自后世,比这个时代的任何人都关注士兵的心理健康问题。他甚至下令教导总队设法在军营中举行各种运动,改编有趣的军歌,特别那些把训练融合进运动之中的创新,他特别支持,还要求将这些内容写进《新兵训练手册》。
赵正东此时正带着手下的两个把总,四个百总站在兵营校场的望台上,看着那些正在唱歌的将士,他骂了一句“真他娘难听”之后,直接哈哈哈大笑了起来。
他在“武昌大战”之后,便得到了晋升,此前便已经留在过岳州一段时间,那时是朱慈烺亲自下的旨意,要调各军千总级的军官,到岳州府城中,讲武堂下新开设的“大明军官学堂”中学习,同时协助五军都督府改进《军官手册》和《新兵训练手册》。
赵正东是纤夫头领出身,口舌伶俐,战斗经验也十分丰富,在两本手册的核定过程中,和其他军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由于表现出色,被破格提拔,成为了审核的军官团,参与了一系列更加复杂的工作。
现如今,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军官学堂”已经完成了第一轮改革,古德富便是从中获益,成为了把总预备军官。赵正东也算参与了《军官手册》的编纂,给他的帮助自然是不可估量的。
不过,随着北伐开始,大部分战斗经验丰富的教官都回到了各自的营伍,军官学堂此时只能维持着最基本的运行,在朱慈烺的命令下,正在查漏补缺,总结工作经验。
大明若是想要完成军队的近代化,就必须要勇于尝试,而且必须要在实战的基础上去尝试,并做好改革短期内看不到效果的心理准备,才有可能最终取得成功。
而标准化的训练方法,军官的专业化,还要武器装备的制式化,是批量生产整齐划一,强悍战斗力军队的最基本要求。
在“大明军官学堂”的这段时间,赵正东也逐渐掌握了处理公文的要诀,处理官场上的人际关系,更是如鱼得水,现在深受上官的赏识,只等这次大战之后,便能得到进一步的提拔。
随着“湖广战役”,“武昌大战”受伤和阵亡的士兵,陆陆续续得到了妥善的安排,在朱慈烺的亲自监督下,退伍和抚恤都办理得有声有色,军中的将士们心中全都对军营,对大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毕竟,当兵的好处是实实在在,肉眼可见的,不仅平时军饷高,地位高,受伤退伍了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工坊,商社,村堡农兵教官的工作,若是立了军功,分到了几十亩地,还能请佃户来种。
而那些家中的独子,或者家中小孩多的,即便是在战场上阵亡了,朝廷也会帮忙养孩子,可以说是负责到底,这在以前他们想都不敢想。
在这样丰厚的待遇之下,军队此时不仅仅成了云贵山区,湖广山区,浙江福建山区,各地衣不裹腹的百姓最向往的职业,甚至在江西和南直隶,大家也都是抢着当兵,唯恐自己落后了。
要知道,这不仅仅是待遇好,收入高的问题,朱慈烺一直重视的军队精神建设,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经过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明军当前的军纪可谓优良,当兵不再是没出息,没活路,更不是百姓口中的死“丘八”,而是成为了一份荣耀,是百姓心中的英雄,人人向往。
而家口安置在了各地村堡的军户,更是一家人生活富足的最佳保证,各地甚至已经开始形成了嫁女儿要嫁军户的子弟的风向。
赵正东笑完之后,随即朝着身边的军官吩咐道:
“狗日的,唱完这首就别唱,一群公鹅嗓子,唱什么唱?让他们吃完早饭之后,就回营房准备明天的开拔。”
“是!”赵正东身后的一个军官当即拱手抱拳道。
赵正东顿了顿了,又继续说道:
“今天不只是他们,咱们也不能放松下来,明日全营都要开拔北上了,咱们必须严格按照营总的命令,安排好具体的事务。这次是乘船北上,注意照顾好那些晕船的士兵,想办法教他们适应船上的环境。”
如今,大军北伐的时间已经定下来,若是不出意外,基本上就是彻底转暖升温之后,这一点清廷其实也是有所察觉的。
毕竟,这样规模的大战,双方其实都是心照不宣,只不过具体的兵马调动和部署,清廷无从得知罢了。
按照五军都督府的计划,这些兵马开拔,乘船北上之后,将会在承天府暂时驻扎,一面是等待西路军的行动,另一面则是适应水上环境,他们将会在大军包围襄阳城后,直接沿着白河,逆流而上,包围南阳,水路依旧是北伐大军最重要的行军途径。
随着赵正东麾下的这些军官陆续下场发号施令,将士们很快便停了下来,成排成排集结行进。
古德富自然也在下场的军官之列,他升上百总的位置之后,一直勤勤恳恳,跟着赵正东也跟得更加紧密了,甚至前段时间为了生儿子,每天晚上都得到了赵正东的特批,跑回家抱老婆,惹得全营羡慕。
而和他同期的军官中,就有最终成为了地方营兵的军官,带着家人上任的,也得到了兵部的妥善安置,今后基本上不用再冒着掉脑袋的风险了。
毕竟,局势发展到现在,古德富毫不怀疑鞑子必败的结局,那些地方营兵战力孱弱,自然不需要北上助战。
当然,他也知道地方营兵军官的饷银比这个殿前军的百总少得多,而且还看不到上升空间。不过,除了这些之外,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了。
古德富心里想着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有些走神地指挥着士兵回到了各自的营房,吩咐好手下的几个旗总之后,便一个人到外面抽起了烟。
将士们在完成了训练之后,都换上了新的军装,火枪兵和战兵,还有骑兵的军服颜色各不相同,识别度很高,列阵的时候更是整整齐齐,看起来十分精神。
这两千多将士整理好营房,检查好各自的装备,并按照营官的部署,整理好兵营里的其他辎重之后,很快又以整齐的队列回到了各自营房,准备休整到傍晚时分,再开始晚上的出征宴。
“准备出征了,老古,你说咱们这次能砍多少鞑子的脑袋?”
胡老七此时也在营房外,正一面看着那些陆续营舍的士兵,一面在和古德富一起,喷云吐雾,说话的时候笑意浓浓,一副跃跃欲试的模样。
“这次咱们恐怕没多少鞑子的脑袋砍,十几万大军北上,一人都分不到一个。”古德富冷笑了一声,有些感慨道:
“那些新兵一个个的,全都是那啥畜生.你小子又不是不懂,到时候打起仗来,估计比咱们还要猛,鞑子的脑袋恐怕都得被他们砍去。”
胡老七听了,一时间不由得眉头紧皱,他不知道为什么古德富突然要骂那些狗日的,对方平时不是这种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