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的内部斗争虽然从未断绝,但每一次都不会在关键的时候,爆发影响到战局的内乱,如今也同样如此。“明军的水师相当强悍,咱们不可在水上逞强,明帝若是真的打算借助河流的掩护南下,咱们恐怕难以阻击。”谭泰拱手抱拳道,眉头紧锁,愁容满面。
“没错,如今南阳北部各州府,我大军皆已收复,但新野,邓州等地,大河纵横,明帝将水师集中在附近,必定是想借助水师的力量,阻击我大军。”洪承畴也在一旁出言道。
多尔衮,阿济格等满洲亲贵,对于明军的骑兵,步军,都毫不在意,但对于明军的水师,别说是五百舟船了,便是只要一百舟船,他们也忧心忡忡,畏惧三分。
“若是我大军能迂回到两翼,明军的水师便无关紧要了。”阿济格忽然出言,然后又指向了邓州城西面的地方,接着扭头看向多尔衮,道:
“摄政王,明帝如此部署,分明就是不敢与我大军决战,但这一战,咱们不得不打,绝对不能让明帝借着河流阻隔,使我大军不能随时追击的目的得逞。
汉人的骑兵,步军战力皆不如我八旗马甲,若是能趁着明军毫无防备的时候,派出两三千马甲渡河接应,一定能打明军一个措手不及。明军近十万兵马汇聚一地,想要撤军,没那么简单。”
多尔衮看向了阿济格指着的地方,附近的河流确实多,而且基本上都是南北走向,使得清军南下,困难重重。八旗大军虽然距离邓州不愿,但距离真正包围邓州,却还差的很远,更不要说攻城了。
“嗯,英亲王说得有理,但此事难就难在悄无声息,南阳的地势如此开阔,明军又控制着河流,咱们很难做到神不知鬼不觉南下。”
多尔衮说着,不由得想起来了阿济格此前追击李自成的战绩,对方的表现可谓惊艳,他其实也觉得明军的骑兵在速度上,应该比李自成的马兵,强不了多少。
“除非,这股明军其实和闯贼差不多,咱们只要速度够快,他们便跑不掉,第一日追不上不要紧,只要下一日能追上,依旧能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摄政王,我就是这个意思。”
阿济格闻言,顿了顿,当即又继续道:
“根据哨骑传回的情报,明军目前在邓州城内外,大概有七八万兵马,其中一半是明帝的亲军,剩下的兵马中,还有一半是闯贼各部改编的,另外一半是原本左良玉的部下,这样的兵马和原本的闯贼,能有什么差别?
而且,明帝在南阳府部署多时,此前撤军带走的各类军需物资十分充足,军中不止有骡马数万匹,还有上千工匠,火炮火枪,弹药兵甲都不缺,这些辎重一定会使得明军难以迅速行动。
明帝麾下的亲军虽然大部分都是战斗力极其强悍的精锐老兵,但经过分水岭一战,必定也损失不小,只要能动起来,赶在他们没有入城之前突袭,必定能给明军将士造成巨大的伤亡。”
说到这里,在场的各个满汉将领都面面相觑起来,然后纷纷点头称是,而多尔衮也对着阿济格使了个眼神,示意对方继续说下去。
岳乐在分水岭已经损失了上万的八旗马甲,但天下大势还远说不上定了,而多尔衮和阿济格等满清诸将一样,都不希望接下来出现太大伤亡,他们还想着复刻当初追击顺军余部时候的胜利。
“继续说下去。”多尔衮抬眼看向阿济格,又道。
阿济格点了点头,随即指向了邓州南面的平野,道:
“邓州北面是湍水,新野北面是白河,明军想要南下,比咱们要方便的多。而且,明帝和李自成不同,他在襄阳经营多年,必定可以依托城镇防守,所以咱们的速度,必须要快。
所以,南阳城内的舟船,也要发挥作用,至少牵制住明军水师一两个时辰,确保其无法影响我大军马甲南下。”
南阳城西南面的水门城楼上,阿济格看了看城中河道边上停靠的百余艘渔船,又扭头看了一眼陈泰,脸上似乎有些不满意,沉声问道:
“你说的数百艘舟船,就是这些?”
“英亲王,这些舟船用来对付明军水师,应该足够了,反正咱们也不是和明军的水师决战,英亲王不必担心?”陈泰恭恭敬敬道。
“刚刚你在军议上说得那么有把握,我还以为是偷偷藏了几百艘擎天巨舰呢,没想到就是这些小渔船。”
阿济格摇了摇头,对于这样的结果似乎有些失望,但他对于自己十分自信,随即又道:
“只有这些就只有这些吧,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即将偷渡过河的那支马甲,这些渔船虽然小,但用来牵制明军,应该是绰绰有余了。反正,对付明帝的主力,骑兵才是关键。”
陈泰听了阿济格的话,并没有多说什么。他这个时候无论说再多话为自己辩驳,都无济于事,与其继续丢人现眼,还不如乖乖闭嘴。
且说,常登贵猜的一点没错,陈泰确实在城中早有准备,在明军围城之前,便将清军主力南下渡河搭建浮桥所需的材料,早早准备好了。
而阿济格也借着周围地势和大军行动的掩护,偷偷派出了两千多精锐,此时已经潜藏到了白河流域各大河北岸丘陵之中。
多尔衮,阿济格,陈泰,谭泰等满清的高级将领们,现在都一致认为:平野之上决战,复刻追击李自成大军的胜利,就是歼灭明军主力最好的机会,也是最快结束关内战事的方式。
如果朱慈烺成功撤军,从南阳和湖广的平野撤回了荆州这些地方,近十万大军据城而守,那这仗就难打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