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汉中的军情
鹿门山南面十里左右的丘陵群中,天骑军和殿前中军的两个防御大营便下在此处,西面是宽阔的汉江,洞庭湖水师主力已经南撤,足以屏护,东面则是大洪山余脉,连绵数十里,八旗马甲难以迅速通过和行动。
而在南面更远的地方,无数低矮丘陵的掩护下,则是宜城县东面,新建水关所在,此时正有一批从汉阳运来的粮草在卸货,明军的后勤补给线如今还几乎没有受到八旗马甲的干扰。
宜城现在既是明军的前线后勤中心,也是明军的驻防重地,甚至城东的水关,此时都已经由洞庭湖水师接管,以防清军的突袭。多尔衮和阿济格的马甲再厉害,也无法在水上横行。
朱慈烺既然费尽心思也要将清军引到宜城,对这一战便是有着充足的把握了。他并不需要和清军决战,要的是拖延时间,等到西路军攻下汉中,然后便可以在清军撤退的时候,乘胜追击,削弱八旗军的实力。
因此,他的部署还是老样子,此前撤到两翼的数万大军,将会在两军对峙的时候,不断袭扰襄阳,以及双沟口一带,破坏清军的后勤补给线,迫使多尔衮不得不分兵防备。
如今,湖广已然是大明的主场,清军完全是外线作战,只要多尔衮和阿济格无法迅速击败殿前军主力,他们就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
而朱慈烺要做的,就是严阵以待,不漏出任何破绽。
常登贵此时正策马立于大洪山余脉东麓的山丘上,他刚刚检查完山腰处的堡垒,他正准备前往前方山脚处的暗堡巡查,那里是北面防御阵地的前哨点,至关重要。
大洪山余脉北面和东面的山丘海拔都不高,地形也远远算不上陡峭,但其上覆盖着茂密的草木,明军虽然早已经开始砍伐,但根本砍不光。只能是在驻扎地附近,开拓出空地,顺便获取燃料。
此时,山腰处的大军营地上,正高高飘扬着殿前中军的大旗,前锋这一个营的战兵分成了数部,各自驻守在了四座山头之上,这些大营的周边,早就挖出了好几道壕沟,明军还利用山下荒村的民房作为建筑材料,在山腰和山顶构筑起来的堡垒和营墙,十分坚固。
清军就算派出主力突袭,在不动用火炮的情况下,一时半会之间,也难以攻克,甚至可以说,短时间内,根本没有攻破的可能。
而只要明军占据这些关键的位置,多尔衮和阿济格就必须派出兵马强攻,或者是在大军决战的时候,派兵掩护大阵侧翼,以防止明军在这个方向的用兵。
否则,战场的主动权,就完全掌握在明军的手中了。如此一来,至于所谓的决战打与不打,完全就是朱慈烺说了算,除非多尔衮和阿济格敢冒险南下。
换言之,清军在正式决战之前,必然会想方设法拿下鹿门山南面,大洪山余脉的这些明军阵地,以此获得战略主动权,但这是朱慈烺绝对不可能允许的。
常登贵检查完山脚下暗堡的时候,时间已经来到了傍晚,这个时节的天色暗得并不快,他从远镜中看到了北面源源不断的八旗马甲,而南面则是己方的骑兵,同样的气势恢宏,心中一时有些感概。
大明的骑兵,现如今也有了和八旗马甲一教高下的实力,而这样的变化,居然是短短四年间发生的,他居然还是其中的重要参与者。
现在,常登贵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殿前军中军提督,不仅妻妾儿女都有了,家宅土地也数以千计,手下还统帅着数万当前天底下的第一强军,这让他时常感觉自己是在做梦,一切都好得有些不真实,特别是想到未来北伐成功,兴复北都的时候,他更加激动和兴奋。
要知道,四年前从北京逃出来的时候,他只是因为不想投贼,不要说什么八旗马甲了,就是闯贼的马兵,都打不过,根本没想到能有今天……
这个时候,两名塘马突然从北面的丘陵山道中奔驰而来,马蹄带起了一团团泥尘,他们穿过周围壕沟上架设的木板,很快策马来到了常登贵的面前,“哒哒”的马蹄声把他从错乱迷离的回忆中拉了出来。
“报告提督,北面清军暂时还没有任何行动,哨骑的数量只是维持在一个防御的水平,估计这几天都没有什么行动。”
“我知道了,继续观测,清军一旦开始加派哨骑,就立刻回来汇报。”常登贵顿了顿,当即又吩咐道:“东面再派出几队哨骑,小心清军使诈。”
“是!”那两名塘马拱手抱拳应道。
等到那两个塘马策马北去的时候,常登贵随即又举起了手中的远镜,但这个时候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视野迅速变得一片漆黑。
而后,他在亲卫的护送下,连夜赶回宜城外的明军大营,准备继续巡查检视。
朱慈烺并没有打算完全被动守城,宜城内外,以殿前军中军的大营为首,殿前右军,天骑军,忠贞营各部,至少一半兵马,此时正横贯部署在宜城南面的旷野之中,宜城东面是汉江,西面则是起伏的高大山地,这两者作为掩护,使得明军的营盘十分稳固。
而各部大军中,忠贞营的实力较弱,大部分都被朱慈烺放在了城内,他打算把这支兵马作为预备部队,田见秀的右军则是部署在西面,同时殿前中军将会派出一个战兵营,前往协助防御。
宜城的山川地势相当适合大军的防御,而多尔衮和阿济格这两个清军主将,必定不会在明军完全控制住东面的山丘,掌握着战场主动权的时候,全力出击,更不要说宜城所处的位置河湖密布,根本不适合骑兵作战了。
朱慈烺希望在真正的大战之前,依托地利,消耗清军的兵马,特别是那些易守难攻的地方,将为他省下宝贵的兵力,留到真正决战的时候再消耗。
而且,多尔衮和阿济格无论如何,都得想办法以最小的伤亡取得战争的胜利。毕竟,清军当前不过数万马甲,已经不可能再大规模消耗了。
不过,多尔衮和阿济格也不是省油的灯,短短两天时间内,他们就动用了南下途中强征来的数万民夫,在鹿门山南面的平野上,新扎下了十几座连绵的大营。
多尔衮原本就在南阳城和襄阳城中储备了大量物资,安营扎寨和外围防守所需的铁蒺藜,鬼箭等军械同样齐全,他还派出谭泰,喀喀木两员大将,协助阿济格主持了新大营的外围防御构筑,壕沟,土墙,甚至就是外围埋伏的伏路军,都要求他们亲自抽查巡视,以确保没有任何疏漏。
清军当然也有着自己的一整套安营扎寨,防御出击的体系,而且相比起这个时代的其他军队,毫不逊色,但是如今在体系化训练,流水化扎营的殿前军的面前,已经要差了不少,特别是缺少各种各种扎营的辅助工具。阿济格这种时候自然也不甘落后,更不愿意让多尔衮的心腹,干涉太多他的部下,因此也亲自巡视,并在谭泰和喀喀木的基础上,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仅是为了把大营修得更牢靠,更是借此强化自己在军中的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