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此行来到苏松二府,就是为了视察这些生产供应了他麾下大军接近一半军备的工坊,殿前军的强悍战斗力,很大程度上依靠这些制造精良的武器。
而大明的武器生产中心,依旧是南京城。这个时候,南京城的“金陵大学堂”中,已经开始设立为军队和生产服务的各式学科,这进一步助力了规模庞大,种类齐全的武器工坊体系在南京城继续壮大。
在从西到东,又经过长江南北,历时两个多月的巡查,朱慈烺对于各地的建设表现,基本上是满意的。
大明王朝的官僚体系,在一场场战场胜利之后,已经逐步形成了文武对等的趋势,这使得朱慈烺的各项政令,得到了更好地落实。
对于大明的体制来说,一个不那么团结的官僚集团,皇帝的政令是最容易落实的。
大明的军队,民政和工商体系经过此前四年多时间的转变和发展,在大的方向上,已经没有问题,那些小处的缺陷,则是要靠事物的发展规律,自行弥补修正了。
要知道,任何一个真正完善,科学的体系,都不是人为设定的,都必须要有自我纠正和修复的能力,才能健康发展。
朱慈烺最终回到了南京城,他这个马上皇帝,每年待在紫禁城的时间,恐怕真的不如马背上多。
不过,朱慈烺虽然不在城内,但大明的体系在顺利运行着,而朱慈烺单单是在城内各处的巡视简阅,恐怕就得上好几日。
当然,如今各项事务中,朱慈烺最关心的,其实还是商税,关税,以及市舶司这些新恢复或者新成立的衙门。
他们的恪尽职守,才是如今大明日益增长的财政收入,军费保障的基础。
而大明教育的发展,朱慈烺也十分重视,这固然不是最紧急的,但却十分重要,这才是大明这艘大船,成功走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金陵大学堂”扩建后,职能和使命也都更加明确,江南江北,甚至是西南各地的名儒大师们,甚至是红毛,都在学堂中,全心全意投入教学和研究。
而这些人中,不少其实都十分抵触西学,但更多的是学习汲取的态度,并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这也算得上是明末文人的特点了。
在科考改革和朱慈烺特意引导的背景下,那些新进崛起的新锐力量,作为老师,个人身上的喜好和偏向,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学堂中的风气。
当然,因为大明此时在基础教育上的投入不足,朱慈烺所谓的“高等教育”,又还不成体系,无论是传统文人,还是接触过西学的文人,依旧还是秉持着原本的那一套。
换言之,“圣人之学”依旧在大学堂中盛行,朱慈烺的新学科研究和发展,当前主要还是依靠传教士和少得可怜,在科学上有所研究的开明书生。
这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多年的八股使得大明的许多学科发展,仅仅局限在技术上,理论只是相当匮乏。
朱慈烺当然也想快点发展基础科学,并迅速培养出一批有助于科学发展的专家学者出来,但学生先不说,单单是老师这一块,他现在就解决不了,更不要说教材和传统舆论的影响了。
要知道,“金陵大学堂”的改革和学科设置,此前便遭到了江南大儒的非议,甚至还有数千地方文人,联名请愿上书,指责学堂中出现了制器算账等不入流的东西.
作为大明此时实际上的最高学府,大学堂中的学子,几乎都是国之精华,在传统的等级贵贱舆论下,面临的压力自然很大。
而最令朱慈烺头疼的,其实还是大学堂之内的“华夷之争”了,“红夷”在某些人眼中,根本不配进入大学堂,更不要说作为半个圣人的老师了。
为此,有人将这一问题牵扯到了国家体制,纲常伦理,甚至牵扯到了“华夷之别”这样的敏感问题,逼得朱慈烺不得不出手处理。
他改革的决心,是不容置疑的,而“金陵大学堂”的改革,就是着力点,他必须从那些所谓大儒的手中,夺回社会舆论的话语权,引导科学和思想的发展。
在明末这个时期,中央朝廷的控制力经历了十分之弱,晚明这个商业高度发达的社会,朝廷对基层控制力几乎丧失,传统的儒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各种思想是蓬勃发展的。
这其中,许多是立足于平民的,这其实也符合市民社会伴随着商业发展不断壮大的特点。
朱慈烺对这些是有所了解的,他固然是要从传统儒学手中夺取社会舆论的话语权,重塑社会价值观,但这些都需要一步步进行。
否则,大明今后的一系列改革举措,特别是思想文化方面,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局势。
要知道,朱慈烺并不可能主导一切,他能做的,其实只是在制度上引导示范。
但他也清楚,这些都是进步路上不可避免的挫折而已,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时间的积累,这个过程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年,甚至数十年,都有可能。
不过,随着第一批学生被培养出来,并拥有了持续学习的能力,并且这个群体得到重用,开始主导大明王朝的施政,那大明的各项发展,也就能步入正轨了。
当然,无论如何,对于当前的大明和朱慈烺来说,军事上的胜利才是最关键的。
明清各方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休整之后,随着元气逐渐恢复,江北,中原各地的局势,骤然紧张了起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