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兵与骑兵配合默契,硬生生顶住了清军如狼似虎的第一波猛攻。
但看着士兵们的伤亡不断扩大,陈福心中也越发焦灼。
他站在山谷边缘,眉头紧锁,双目注视着谷内的厮杀,眼中隐隐透着不安。己方的三万多兵马暂时稳住了阵脚,但战局依旧岌岌可危。
若是清军再发动一轮猛烈攻势,他们可能随时会被击溃。
思绪翻涌之间,他知道此刻只有中军的几个预备战兵营还能依赖,这支精锐力量是他最后的王牌。
然而,他心里也很清楚,这些战兵营若是现在就动用,之后再无后备力量了。
除此之外,预备役中还有一万兵力,但这些新兵刚训练不久,战斗力远不如老兵。
陈福清楚,他们只能勉强顶上一时,无法长期支撑战局。
而金武营虽可抽调一半兵力,但这支部队同样是他手中的最后一道防线,轻易不敢动用。
换言之,是否派遣增援,必须视两侧山岭的战况而定。
清军既然安排了伏兵,必然也在山岭上布置了强兵。
自己派去增援山岭的兵力是否足够,能否顶住清军的攻势,还不得而知。
此刻,他急需一个明确的答案。
“山岭上的情况如何?”陈福转头看向副将,焦急地询问道。
副将手中正拿着从斥候那里传来的最新军报。
陈福心知,山岭高耸且树林茂密,自己无法通过千里眼看到战况,只能依赖斥候的情报。
副将低头扫了一眼手中的军报,脸上露出了一丝轻松的笑容,兴奋地回答道:
“将军,两侧山岭的清军已被我军击退,武安营的将士们正追击残余的清军。
如无意外,很快便能全歼敌军,并彻底控制山岭!”
陈福闻言,心中稍微松了一口气,但他并未彻底放下警惕。
他明白,虽然山岭暂时得手,但战局瞬息万变,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局面逆转。
他一边调度兵力,一边冷静思考着下一步的行动策略。
站在山谷之上,眼下的局势仍旧凶险重重。
己方虽然在两侧山岭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谷中的主力依然面临着清军的猛烈冲击。
眼前的战场充斥着硝烟和杀伐,激烈的战斗声此起彼伏,双方厮杀声如雷贯耳。
他心里清楚,接下来的决战关键在于自己能否及时调动兵力、阻止清军的进一步推进。
而要想取得全局胜利,必须牢牢守住山谷两侧的制高点,将清军的伏击圈撕开一个口子。
否则,即便暂时稳住了阵脚,也不过是苟延残喘。
在这紧要关头,陈福不能有丝毫大意。
他深吸了一口气,稳住心神,随后转向一旁的传令兵,果断下令:
“继续加强两侧山岭的防守,不惜一切代价,务必控制住那两处制高点。
同时,中军准备随时出击,一旦敌军有异动,立即迎战!”
只要山岭在手,便有机会扭转局势,正是这片地形复杂的区域,决定了战场的主动权。
清军虽有埋伏,但若无法迅速突破山岭的防线,伏击也将失去作用。
而己方的精锐兵马仍在严阵以待,只需稍加时机,便能发动反击。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山谷内的战斗依旧惨烈,清军几度尝试突破,但明军将士们凭借顽强的意志与坚固的军阵,始终死死守住了阵地。
陈福眯起眼睛,注视着战场的每一个变化,心中不断计算着下一步的动作。
“若是此刻能够击破敌军的右翼,我们便有希望反攻!”
陈福在心里冷静分析着局势,目光坚定地盯向敌军方向。
他的信念从未动摇,但他必须在关键时刻做出最正确的决策。
阿济格与金砺完全没有料到陈福会如此迅速地调动如此庞大的兵力。
尽管他们紧急派出了数百援军,勉强抵挡住了明军的攻势一时,但在面对数倍于己的明军时,这点兵力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传我军令!”陈福冷静地下达命令,目光如炬。
“武安营即刻分出一部分兵马,继续追击清军的残兵败将,剩余大军沿着山道突袭清军后方,务必迅速执行,切勿有任何疏漏!”
话音刚落,他随即放下手中的“千里眼”,翻身上马,声如洪钟:“殿前军的将士们,尔等何在?”
“在,在,在!”殿前军的各级将领齐声应诺,拱手抱拳,声音在空中激荡,气势如虹。
陈福振臂高呼:“将士们,随本将军杀光这些鞑子!”
他亲自统率部队,准备冲锋陷阵,将最后的预备役部队也投入到战场当中。
如今,战局紧张至极,这是决胜的关键时刻。
在确保了两翼山岭已经基本掌控在明军手中之后,陈福果断决定亲自领兵增援前线。
然而,他仍未调动围困山谷中间山岭的金武营兵力。
这一带的地形错综复杂,若山岭上的清军拼死突围,趁乱袭击驻扎在山谷东面入口的明军前线部队,后果不堪设想。
稍有不慎,明军便可能陷入清军的包围之中,局势一旦失控,前线部队的阵型很可能会崩溃,进而导致整条战线的溃败。
因此,陈福谨慎小心,战场上容不得半点大意。
陈福心中清楚,自己早已身陷清军的伏击圈,原本计划伏击敌军的他,反被清军算计。
然而,即便如此,他依旧充满信心,坚信能够击败眼前的清军伏兵。
陈福不是等闲之辈,他可是大明皇帝麾下威名赫赫的头号大将,岂能轻易认输?
至于撤退保存实力,这在他的字典里从来没有!
对于他来说,哪怕形势再恶劣,也绝不能放弃。他决意亲自带领大军翻盘,击溃敌军,扭转局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