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从经济、政治还是军事角度来看,两广地区的治理难度都不可小觑,这些隐患都需要仔细应对。
“李将军所言不无道理,”
郑芝龙终于开口,语气平静却充满深思:
“两广的确是个极具战略价值的地方,尤其是安南。如今内乱不止,正是我们出兵的好时机。
但你我心知肚明,这片土地只有朝廷,才能控制得住。”
他抬眼看向李过,目光中透出一丝谨慎:
“广东的地方势力根深蒂固,那些大族与商人早已将广东经营得如铁桶一般,而朝廷的触手也深入其中。
要在这样的情况下立足,恐怕并不容易。”
李过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郑将军说得对,广东的形势复杂多变,朝廷的力量不容小觑。
但也正因为如此,南岭的天然屏障加上珠江的战略地位,如果我们能成功掌控两广,不仅可以进一步拓展我们的势力范围,还能确保我们在未来的局势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郑芝龙沉默片刻,似乎在思索李过的提议,两广的诱惑巨大,而攻下安南后的地盘更是可以进一步扩展他们的影响力,但他必须确保自己不被这场冒险吞噬。
“若出兵安南,朝廷必须有十足的准备。”郑芝龙的语气更加凝重:
“首先是兵力的筹备,不仅要能征召当地的土司士兵,还要配备足够的后勤支援。
其次,安南的气候条件恶劣,南方的湿热气候容易引发疫病,驻军的健康保障也必须提前做好安排。
最后,我们要确保一旦攻下安南,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建立起稳定的政权,避免陷入持久的混乱。”
李过点头,显然早已考虑到这些问题:
“你说得没错,郑将军。安南的征讨不会是一场轻松的战役,但只要我们谋定而后动,逐步推进,这场征战终会有回报。
而且,征讨安南不仅仅是为了扩充我们的领地,更是为了给我们的军队一个正当的理由,确保我们继续掌握兵权。”
郑芝龙缓缓点头,心中已有决断,只要他们能够在安南站稳脚跟,手握兵权,他们便有了立于不败之地的筹码。
两人对视一眼,心中已有默契。
郑芝龙原本是带着劝说李过的任务而来,却不料反而差点被李过的言辞说服。
而与此同时,郑森也在被张煌言的劝说中逐渐动摇。
“大木,您清楚陛下是何等人物,一旦南直隶的造船厂全面投入运转,郑家的水师恐怕再难匹敌。
陛下手握的兵力实在太强,财力也丝毫不逊色于你们郑家。”
张煌言明知郑森此行的意图,但他一开口,便截断了郑森的念头。
“如今,陛下正着手筹备复兴辽东的计划,水师即将北上,我手下的军队也在编制内。
因此,在辽东收复、满清被彻底歼灭之前,我绝无可能为陛下增添麻烦。”张煌言的语气铿锵有力,显然已经做出了决定。
郑森并非第一次听到类似的话,他早在抵达南京时,便亲自到城外的水师驻地查看了一番。
那些由张名振掌控的江河水师实力确实不容小觑,这点倒是早在郑森的意料之中。
然而,令他真正感到震惊的,是这些战舰上装备的火炮,居然比他自己海军的战舰还多。
郑森随后派人打探,才得知这些战舰的火炮由南京工坊在红毛人协助下,历经数年、经过数十次实验才最终研发成功。
炮位设计和火炮的重量都经过了精密的计算,不过其中的具体细节和机密,他并没有打探到更多。
尽管如此,郑森的心中已然明白,朝廷的力量绝不可小觑。
他原本是朱慈烺一手提拔的将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郑森逐渐倾向于维护家族在福建的利益,甚至试图拉拢浙江出身的张煌言。
然而,张煌言却丝毫不为所动。
“可是按照陛下的整军计划来看,一旦灭了鞑子,接下来恐怕就是要对我们郑家下手了。”郑森并未轻易放弃。
张煌言冷冷一笑,毫不留情地反问道:
“大木,你们郑家如今不过占据一省之地,却号称拥有十万水师。
即便不计那些水手、伙夫和杂役,实际的水师兵力也有近三万,其中铁甲兵上千,火枪和火炮部队近万,其他精锐兵力亦超过万余。
如此庞大的兵马,你们到底打算用来做什么?难道只是为了防备海盗吗?”
这番话直击要害,郑森一时无言以对。
张煌言进一步逼问道:
“莫非你们郑家真的打算割据一方,自立为王?
陛下的整军计划是为了重新统一朝廷内外,这不是你们想不想接受的问题,而是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若你们郑家执意抗拒,逼得陛下不得不动刀子,那事情就再无转圜的余地了。”
张煌言的话语坚定有力,显然他对朱慈烺的整军计划毫无质疑。
对于他而言,国家的统一和稳固远比个人利益重要得多,而郑家如果真的企图割据自立,那无异于自掘坟墓。
郑森沉默了片刻,显然对这番话产生了动摇,他深知张煌言所言并非危言耸听。
郑家的力量虽强,但若真与朝廷直接对抗,结局未必如他所愿。
毕竟,朝廷不仅拥有数量庞大的精锐部队,还拥有强大的资源和技术优势。
南京工坊的火炮技术已经展现了这一点,若真开战,郑家未必能抗衡。
“张将军说得对,朝廷的力量的确不容小觑。”郑森心中暗自权衡。
他虽仍心存不甘,但他也明白,若继续抵抗朝廷的整军计划,只会加速自己家族的覆灭。
他必须找到一条折中的出路,既能保全家族的势力,又不至于与朝廷直接交锋。
作为海上的霸主,郑家一直努力追求掌控福建和海上航线,家族势力也正是依赖这一点才能长盛不衰。
然而,眼下的局势却迫使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与朝廷的关系。
就在此时,张煌言的声音再次响起:
“大木,我劝你趁早放弃抵抗之心。陛下虽然对整军的决心坚定,但他并非无情之人。
只要你愿意归顺,朝廷自会给予你郑家应有的地位与荣誉。”
张煌言的这番话,既是劝诫,也是威胁。
若继续顽抗,最终的结局恐怕只有死路一条。
而若归顺,或许还能保住郑家的一部分力量。
面对朱慈烺大刀阔斧的改革,郑家再强,也难以独善其身。
最终,郑森的脸色渐渐缓和下来,他长长地叹了口气:
“玄著,你说得对,我应该劝说我父亲,顺应大势,接受陛下的安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