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劝说
现如今,蒙古部落四分五裂,内乱已久,疲弱不堪。
加之火器匮乏,即便喀尔喀三大蒙古部落联合起来,也难敌装备精良的两万明军。
这也正是为什么朱慈烺、李过和郑芝龙都一致认为,八万精锐之师足以应对整个内外藩蒙古、卫拉特联盟以及青藏和硕特的挑战。
即便朱慈烺考虑到在黑龙江的行动可能引来俄国人提供火器支援,依然对战局充满信心。
但事实上,只要中原王朝恢复国力,政权稳固,蒙古部落在从松散的联盟逐步向国家体制演变之前,根本无法与中原抗衡。
而朱慈烺正是要抓住这一时机,在蒙古各部尚未整合成气候之前,先行一步。
尤其是李过,收复西域、重建都护府,保护自己陕西家乡的愿望,比朱慈烺预料的还要强烈。
这也无可厚非,毕竟每个人都不愿见到自己的家乡受到外敌侵犯。
而且,任何新王朝的崛起都伴随着疆土扩张。
朱元璋虽然列出了十五个不征之国,但在有利可图之时,也未免心动。
然而,朱慈烺心中亦存疑,他认为李过如此积极支持西北用兵,可能不仅仅是为了卫国扩疆,更是在保住自身兵权。
坐镇陕西,山川险要,攻守兼备,部下彼此之间还能互为犄角,形成战略支援。
郑芝龙此时似乎也看出了朱慈烺的疑虑,便趁机拉着李过到一旁,低声说道:
“李将军,陛下的心思现在都在辽东,短时间内,三五年之内,他是顾不上我们的。
等到他腾出手来,咱们兄弟几个早已根深蒂固。
放心吧,我郑芝龙是断然不会投靠他的。若他真有心谋害你,天下群雄必将一同讨伐。”
李过微微点头,心中略有松动,但他仍然知道,郑芝龙真正担心的,还是手中的兵权。
他继续说道:
“陛下虽说要整军,但具体如何整,增兵还是裁军,都必须要有个正当的理由。
他总不能随意削弱我们的军力,若你真担心兵力削减,不如趁此机会换个策略。
找个借口出兵,朝廷必然会拨款增加军饷,到时候军中势力不仅不会削弱,反而可能更加壮大。”
郑芝龙沉思片刻,随后露出微笑,显然对李过的提议非常认同。
他们都清楚,整军必然是朱慈烺在巩固中央集权过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但只要他们能够灵活应对,便不会轻易失去手中的兵权。
至于出兵的借口,西北的蒙古部落和青藏的和硕特,便是现成的目标。
“你说得对,”
郑芝龙拍了拍李过的肩膀:
“我们不需要急着反对整军,只要找到合适的理由出兵,便能将军队继续扩编。
何况,西北那片土地,早该收回了。只要我们能掌握军权,何惧陛下?”
李过点头赞同,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他对收复西域的热情早已在心中酝酿许久,西北的兵马他已然布置妥当,如今只需一个正当的借口,便能将这场战役顺理成章地展开。
而一旦战局展开,不仅可以提升军队的战斗力,还能确保他在陕西的地位稳固。
“郑将军,蒙古诸部现在疲弱不堪,青藏的和硕特也尚未成气候,南洋更是一片坦途。
只要我们联合行动,北方和西北必定稳如磐石。”
李过话语铿锵,已然勾画出他心中的蓝图。
“没错,”郑芝龙附和道:
“我们只需在陛下的视线之外,悄然壮大兵力。他整军是为了中央集权,但我们只要把控住地方军权,依旧可以自保。”
两人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心中的策略已经成形。正如李过所言,整军并非不可接受,关键在于如何应对。
在表面上顺从朱慈烺的命令,实则在私下保留实力,甚至扩充军队,依然是他们稳固势力的最佳选择。
至于朱慈烺,虽然他也许已经察觉到两人的心思,但在现阶段,他还无法彻底动摇他们的根基。
他更关心的是辽东和俄国人可能带来的威胁,以及如何在内部改革中平衡各方势力。
而李过和郑芝龙,则正是要在这股势力平衡的缝隙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
朱慈烺、李过、郑芝龙三人心中的算计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明白,这场博弈尚未结束。只要握住兵权,便握住了自己的未来。
“你的意思是……”郑芝龙的眉头微微一皱,显然李过的提议让他陷入了深思。
事实上,他的谋士之前也曾提过类似的计划,他立刻就明白了李过的意图:
“陛下很有可能要征讨安南?”
“没错,”李过点了点头,眼神坚定:
“当年大明曾经征服过安南,如今那边南北对峙、内乱不止,正是我们出手的好时机。”
他稍作停顿,目光扫过郑芝龙,继续道:
“此外,广西还有不少土司势力存在。要征服安南,必然要在当地募兵,适应那边更加炎热潮湿的气候环境。
而就算安南被攻下,后续的驻军和防守也不可或缺。若想彻底平定安南,至少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稳固的驻军与治理。”
郑芝龙没有立刻表态,心中却已在权衡利弊。
李过的这番话并不难理解——他通过提出蒙古的威胁,间接要求继续掌控军权。
对于郑芝龙来说,这一点他也深有共鸣,无论是对抗喀尔喀蒙古,还是南征安南,他们都需要大军镇守,安南更需要强大的水师。
然而,无论蒙古还是安南,山西与广西都无法同时容纳过多的兵马,这让他们必须精打细算。
但郑芝龙心里清楚,无论他们如何谋划,归根结底他们的势力也不过是在两三个省份内占据一定的话语权。
即便他们能统辖一两个省份的一半力量,但大明的核心,尤其是朱慈烺所掌控的权力和军事实力,远超他们两人的总和。
朱慈烺不仅是名正言顺的皇帝,还是亲手恢复了大明江山的最大功臣,他反对朱慈烺,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选择。
即便他们占据了一省的力量,放眼整个大明,他们的力量依旧远远不足。
郑芝龙略作沉思,点了点头,但没有立刻开口。
他明白,李过提议的开疆拓土、征伐安南,背后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军队控制权。这一点,他的谋士也早已提过,只是那时郑芝龙并没有过多考虑。
但如今由李过亲自提出,再加上李过的详尽分析,郑芝龙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提议。
毕竟,他们现在已然成了同舟共济的伙伴,朱慈烺若有任何翻脸的迹象,他们必须提前有所防备。
两广的确是一个诱人的目标。
首先,南岭天险横亘其中,天然成为屏障。
其次,广东富庶,资源丰富,还有一座规模庞大的武器局,这让这片土地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更重要的是,广西地区尚有未完全平定的土司势力,如果能彻底清除这些地方势力,他们便能进一步控制珠江流域的重要枢纽,掌控几乎整个南部的核心区域。然而,郑芝龙也很清楚,两广并不是一块轻易吞下的肥肉,他其实没有机会。
地方宗族势力根深蒂固,尤其是广东,历经几年的明廷治理后,那里的地方豪强、大族商人早已势力庞大,朝廷的各派势力也在此盘根错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