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看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明末振兴方略 > 第293章 步步为营

第293章 步步为营(2 / 2)

最终,朱慈烺轻轻摆手,示意大臣们退下。

在朱慈烺的命令下,李邦华与周世显随即开始着手部署,他们迅速展开行动,将那些在朝中站错了队的大臣一一逮捕,并依照最新程序进行审判。

朝野顿时为之震动,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这场突如其来的肃清风暴。

接下来,被清算的便是那些真正贪赃枉法、罪行累累的大臣,其中甚至包括与朱慈烺有密切关系的人。尽管皇帝并未偏袒自己一派的人,这场行动在朝中其他大臣眼中,却并非完全公正无私。

他们心知肚明,虽然朱慈烺抓了自己的人,甚至也会判刑,但这些人是否会被重新启用,实际上只是皇帝陛下随意下达的一道手谕的事。

朱慈烺显然深谙这一点,所以他不仅要进行严格逮捕和审判,还要求所有程序都必须严格依照《大明律》执行。

法制的建设是循序渐进的,有明确的规矩,总比按照个人情绪行事来得长远而稳固。

就这样,在绝大部分人猝不及防的时候,贪腐肃清行动迅速在新明王朝的行政中枢展开。

风暴来得猛烈而冷峻,政坛之上的每一丝风吹草动,都牵动着各方势力的神经。

与此同时,李过与郑芝龙奔波数日后,先后回到了各自的大军驻地。

他们迅速了解了朝中近来的风云变化,看到那些被投入天牢的官员名单后,心中顿时了然——朱慈烺的真正目的已经昭然若揭。

不过,朱慈烺的手段颇为克制谨慎,那些本身无大过,或暂时找不到实质证据的大臣,李邦华则绝不轻易动手。

这种手法的精明之处在于,即使朝中有人提出质疑,也无法找出任何确凿的把柄。

反而一旦质疑过甚,质疑者本身很有可能会被扣上同党嫌疑的帽子。

一切都在朱慈烺的掌控之中,朝堂如棋局,每一步都是精心算计,循序渐进。

朱慈烺深知,若不先清除上层的“保护伞”,彻底扶植一批根基不深、渴望建功立业的新晋官员,那么地方上盘踞已久的“苍蝇蚊蚋”是无法有效清理的。

李过早已接受朱慈烺的军法队和督察司,这让他在陕西的事务中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

作为西北边陲的防御者,李过北面需要防范蒙古的袭扰,根本无力顾及其他事务。

因此,对于朱慈烺的安排,他并没有太多异议。

然而,郑芝龙的立场却截然不同。

他对于朱慈烺派遣军法队和督察司全面入驻地方,整肃军纪、强化训练的要求深感不满。

在他看来,朱慈烺表面上是以“整肃军纪”的名义,为天下之安,实则是为了削弱自己在福建的实际控制力。

郑芝龙对此心知肚明,但也不得不面对现实。

朱慈烺的决策从来都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借“严打”之名行集权之实,这一举措已经开始对南方大大小小的地方势力构成了隐形的威胁。

郑芝龙明白,随着局势的发展,自己与皇帝的博弈将愈加激烈。

朱慈烺的每一步棋,都是在逼迫他作出抉择:是继续割据一方,还是选择妥协。

然而,妥协的代价无疑是丧失更多的自主权,而继续抗拒则可能招致皇帝的雷霆之怒。

在这场看似繁荣昌盛的局面背后,暗流涌动,各方势力都在这场“严打行动”中悄然调整自己的策略。

郑芝龙心中始终存有疑虑,不论是军法队和督察司的介入,还是朱慈烺派遣“科学院”学生前往福建建立分院、设立“漳州武器局”、派遣商队作为使者前往澳门,都让他无法完全看透朱慈烺的真实意图。

朱慈烺的动作频频,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盘算?

尽管如此,郑芝龙并不能轻举妄动。

如今朝廷大政都需由“内阁”讨论决议,而郑芝龙若是公开反对,便是挑战朝廷规则,违背大义。

这显然是他不能承受的代价。

其实,这正是朱慈烺精心布置的一环。

他给予好处,自然就希望他们在关键时刻保持沉默。

毕竟,若是收了好处却不顺从,那岂不是白费心机了?

朱慈烺的策略显然奏效了,只要郑芝龙和李过在政治上被迫妥协,接受他的安排,哪怕表面上看似仍然割据一方,朱慈烺也并不急于与他们撕破脸皮。

对于郑芝龙而言,这并非最紧迫的事情。

眼下朱慈烺已经默认他掌控闽南一处的最高军事权。

这种表面的妥协,暂时维系了双方的微妙平衡。

然而,随着朱慈烺在朝中推行严厉的反腐举措,加强对各地的集权控制,政局暗流涌动。

钱谦益、王夫之、黄宗羲等士林名士也开始活跃起来,纷纷在学术与思想的战场上争取更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他们知道,面对朱慈烺这种集权式的统治,想要在政治上对抗,武力可能不是唯一的出路。

这群学者儒士逐渐形成了新的政治力量,他们通过文章、讲学、结交地方官员,逐步在知识和舆论的领域内建立起了自己的影响力。

他们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文化和思想上的推动,找到突破朱慈烺权力结构的契机。

朱慈烺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些变化,他并未对这些士林名士的活动加以遏制,反而隐约有种放任的态度。

这并非意味着他在学术上无为而治,而是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放任,观察这些人是否会在局势动荡中,给他提供新的契机。

毕竟,思想与权力交织的背后,往往孕育着更多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内阁内的争论也越发激烈。

朱慈烺一方面要稳定南方的郑芝龙等人,另一方面也要防范北方的残余满清势力以及蒙古人的反扑。

他的计划不仅仅局限于统一国内,更要通过扩展辽东的版图,逐步实现对整个东北亚的战略控制。

这种宏大的布局,既需要稳固的内部支撑,也需要对外扩张的有力执行。

而郑芝龙这样的地方势力,表面上虽然仍有相对的独立性。

但他心知肚明,一旦朱慈烺完成了对辽东的控制,真正将满清的残余力量铲除,那么接下来,朱慈烺势必将收回对地方军权的控制。

因此,郑芝龙和李过心中的隐忧与日俱增。

他们清楚,眼下的妥协只是权宜之计,未来的局势仍然充满变数。

朱慈烺的集权之手迟早会伸向他们,而那时,他们能否再次找到对抗的筹码,尚是未解的谜题。

与此同时,广东、福建等地的商路发展,尤其是通过海运与澳门、台湾等地的贸易往来,逐渐成为郑芝龙维持自身实力的重要依仗。

他通过控制这些商路,不仅在经济上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自己与朱慈烺抗衡的资本。

然而,随着朱慈烺加强对沿海贸易的监管,尤其是通过“漳州武器局”与“澳门商队”的布局,郑芝龙发现自己的经济命脉正受到逐步压缩。

(本章完)

最新小说: 洛阳锦 又怎么了我的大小姐 隆万盛世 偏执竹马真香了 宿主今天崩人设了吗 强制娇宠金丝雀 炮灰觉醒以后[快穿] 下等关系 摆烂后,社恐真少爷被宠坏了 鬼夫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