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的这种态度并非个例,他是迫于范文程与济哈朗的压力,才勉强出战的。
若是局势顺利,他们自然不遗余力,但若是稍有逆风,便绝无死战之意。
这种犹豫不决与明军的警觉形成了鲜明对比。
马宝虽然在明军中并非核心将领,甚至因资历浅薄而遭到老将们的孤立与敌视,但他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
他深知,任何疏忽都可能被放大,成为他失势的理由。
因此,他要求麾下兵马即便在夜间也要保持高度戒备,除了必要的巡逻队与值夜兵外,他还特别安排了两个千总部轮流披甲待命,确保在突发状况下能够迅速反应。
这种过分的小心并非毫无缘由,马宝明白,身处复杂的权力斗争中,他的每一步都必须走得无比谨慎。
他清楚,自己想要在明军中保住这份兵权,不仅需要战场上的表现,更需要以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赢得朱慈烺的信任。
“一支强军,不是靠威严统御,而是靠人心凝聚。”马宝知道,只有成为朱慈烺麾下不可或缺的一枚棋子,他才能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中占据一席之地。
正是这种谨慎与通透,使得马宝在这场战斗中指挥若定,每一步都稳扎稳打,力求不给敌军留下任何可乘之机。
盖州城东的战场上,清军的攻势逐渐疲软,士气也随之消沉。
而在明军大营中,埋伏的将士们正整装待发,静待那决定胜负的一刻到来。
朱慈烺静静地站在中军大帐前,他的目光越过层层混乱的战场,落在距离自己两百多步外那片厮杀正酣的营门前。
火光照耀下,明清两军短兵相接,血肉横飞,战况惨烈。
然而,面对这一片刀光剑影,他的神色依旧沉稳,甚至连后退的意思都没有。
此时,一支清军骑兵如洪流般猛冲而来,已然越过了前方的阻击线。
尽管他们的攻势暂时被亲卫军与守卫将士挡下,但那逼近的铁骑却如同寒冬里的刺骨北风,直扑而来。
然而,朱慈烺并未露出丝毫胆怯或慌乱,他转头对身旁的亲卫沉声下令:
“将王旗高高举起!”
伴随着号令,那面象征大明中军的王旗在夜风中猎猎作响,迎着战火升腾而起,牢牢吸引住了每一个明军将士的目光。
朱慈烺深知,这一刻,王旗不仅是大营的中心,更是所有明军的希望。
若是它在此时消失,后果将不堪设想。
事实上,眼下的局势确实已经超出了朱慈烺的预案。
当东西两翼的大营同时遭到袭击,他便果断抽调两个营、五千余兵马驰援。
然而,这一决策使得中军大营的防守力量变得相对薄弱。
如今,三千余精锐清军突袭而至,杨高亲自率领几十名骑兵,竟如尖刀一般硬生生刺破了营门防线!
朱慈烺却依然巍然不动,目光中闪烁着一抹锐利与坚毅。
回忆起在淮河一战的危急时刻,他面对敌军的汹涌攻势依旧指挥若定,丝毫不畏惧。
如今,这些区区数十骑的清军骑兵,他又怎会轻易放在眼里?
“局势凶险,但绝不能乱了阵脚!”他心中暗忖。
朱慈烺深知,身为一军之主,此刻若是选择后撤,无异于自断明军士气。
而龙旗一旦从战场上消失,前线正在浴血奋战的将士必然士气崩溃,原本已经陷入僵持的战局也将瞬间倾斜。
更糟糕的是,若掩护他撤退的御营退出战斗,中军营门前的战线便会被彻底撕裂,到那时,整座中军大营都可能化为敌骑的乐土。
“陛下!”柳生策马疾驰而来,声音中带着难掩的焦急:
“目前除了陛下的一千亲卫军,能立即参战的兵力不足两千人。末将已派人去大营后方传令,调遣其他兵马赶来支援
但是,清军来势汹汹,御营已下场作战,末将恳请陛下移驾后方,以保指挥顺畅!若陛下有伤,士气必失,局面难保啊!”
柳生满脸焦灼,语气几近哀求。
他的目光扫向战场,只见王旗依然高举,亲卫军与清军正短兵相接,血战不休。
而中军营地内,除了一千亲卫军外,仅有三个千总部的战兵能够迅速上阵,合计不到一个战兵营的兵力。
这对于防守清军的猛烈冲击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朱慈烺闻言却只是冷冷一笑。他的目光从柳生身上移开,望向远处。
他知道,这一刻,他的选择将决定整场战斗的结局。
“区区数十骑,就让朕退后?你也未免太看得起杨高,太不看不起我大明将士了!”朱慈烺低声说道,语气中满是坚定。
他缓缓转身,环视着周围的亲卫,每一名亲卫的脸上都写满了肃杀之意,但他们的眼中也闪烁着信任的光芒。
朱慈烺深吸一口气,沉声道:
“传令下去,全力防守营门!让他们知道,我大明士卒,绝非他们可以轻侮!”
亲卫们齐声领命,随后分头行动,将朱慈烺的命令传达到各处。
与此同时,那面高高飘扬的龙旗在火光与夜风中显得更加夺目,鼓舞着每一名正在奋战的明军将士。
战场的厮杀愈发激烈,清军骑兵一次次发起冲击,却被拼死防守的亲卫军与战兵牢牢挡住。
他们的长矛与刀剑划破夜空,鲜血溅满大地,但却没有一个人后退半步。
朱慈烺伫立在大帐前,注视着这一切。
“陛下,清军骑兵似有退意!”柳生再次策马而来,语气中带着一丝振奋。
朱慈烺点了点头,目光中露出一抹锐利:
“传令全军,稳住阵脚!今日,我们必将让他们知道,大明的中军大营,岂是他们可以随意踏破的!”
随着他的命令传达,明军士气大振,喊杀声愈发高昂。
清军骑兵在连续数次冲锋未果后,终于露出了疲态,战局逐渐开始向对明军有利的方向倾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