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识时务者为俊杰
这场战斗,是两支强军对峙,双方的士兵都经过精细的训练,纪律严明,战斗意志坚如铁石。
在混战的那一刻,阵型的保持、队列的轮换、前后军的交替掩护与撤退,这一切几乎无懈可击。
就算偶尔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失误,也不过是瞬间便被对方迅速掩盖和调整,双方谁也没有太多的破绽可攻。
即便有时出现了些许松懈,但也难以被察觉,敌人更无法迅速组织有效的反击。
换句话说,清军与明军的对抗,已不再是单纯的战术较量,而是比拼着各自军队的韧性和持久力。
双方都拥有极强的组织度和坚定的战斗意志,在如此漫长且消耗极大的对决中,谁的血槽更厚,谁的耐力更强,谁便能在最终的胜利者之列。
明军在初期的失误并非不可原谅,毕竟他们早已有备,尽管战局一度对清军有利,明军依然稳住了阵脚,迅速调整了战术。
相对而言,清军虽然一度占据了优势,但内部的龃龉与将领之间的分歧,始终使得清军的配合显得不够默契。
这种情况在没有火炮压制和更强火力支援的情况下,使得清军在前进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
结果,这场意外爆发的夜战,越打越成了兵力的比拼——谁能在消耗中坚持到最后,谁便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在这场战争的关键时刻,朱慈烺显然看出了敌我双方的真正差距。
朱慈烺早在清军发起猛烈攻击时就意识到,单靠一方的强攻很难迅速分出胜负,尤其是双方实力相当且战术都较为精妙的情况下。
他明白,战斗的成败最终将取决于谁能坚持到最后,既然清军各部之间存在着协调上的不畅,那明军就有足够的机会在短时间内阻滞住敌军的推进。
而这正是朱慈烺做出决定的时刻:他必须为自己和大营的主力争取更多的时间。
他指挥亲卫军拼死抵抗,奋力阻挡清军的前进,他深知这时的任务并非简单的防守,而是在为即将到来的援兵争取一线生机。
无论如何,他不能让这股强悍的清军轻易突破,尤其是当清军的两翼开始形成包围圈的时候,朱慈烺的战略便愈发明确——一切的目的都是引导敌军深入,最终以逸待劳,趁机一举歼灭。
而此时,朱慈烺已经没有太多时间去考虑撤退的事宜了,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眼前的敌军,更是全军的生死存亡。
他不再考虑是否能全身而退,而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将清军引入伏击圈。
他并不是缺乏撤退的能力,但此时的他,心中已有了更明确的决心:不退,绝不退!
朱慈烺目光如炬,死死盯着战场上逐渐逼近的清军,心中已有了成算。
此时,他周围的亲卫军和剩余的明军将士虽然伤亡惨重,但依然没有放弃,他们紧紧依托阵地,依靠着朱慈烺的旗帜和号令,逐步构建起新的防线。
朱慈烺知道,自己的退路早已被切断,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与将士们并肩作战,带领他们一起等待援军的到来。
而此时,已经完成包围部署的林昌峰和高杰,带领着明军的主力重新集结,逐渐逼近战场核心。
随着他们的到来,清军的压力愈加沉重,而朱慈烺正是依托这一时机,指挥亲卫军与普通战兵进行持续的抵抗。
他不仅仅是为了争取时间,更是要给清军造成最大程度的心理打击——让他们在追击的过程中,感受到极大的挫败感。
夜幕笼罩着战场,浓重的硝烟弥漫在空气中,朱慈烺依旧手持那面高高飘扬的皇旗,虽身处危局,却仿佛没有丝毫动摇。
明军残存的不到两千士兵,身陷困境,边缘地带已然被清军逐步压缩,然而这支部队似乎仍然顽强地在逆境中坚守。
尽管明军的士气早已跌至谷底,朱慈烺的存在,像是一根坚硬的脊梁,让整支队伍始终没有崩溃。
即使退入了后方,皇旗依旧矗立,象征着他作为帝王的威严,虽然连连后撤,却始终未曾丧失一分尊贵与决然。
随着济拜指挥的八旗兵涌入战场,清军的进攻力度骤然加剧,明军的防线逐渐瓦解,敌军的步伐越来越近。
然而,朱慈烺的步伐却似乎愈发坚定,即便已经没有足够的兵力支持,他依旧以自己的王旗为中心,坚定地向前推进。
若是旁观者,只怕会以为他在面对死亡也不曾退缩,正如一座矗立在风暴中的孤岛,孤独却不容撼动。
“陛下,援兵即将抵达,末将劝您随我撤至安全之地。”
柳生目光焦虑,紧握旗杆,几步追上朱慈烺,一边后退,一边恳切劝道:
“陛下之勇,天下皆知,但刀剑无眼,这里实在太过危险。若是陛下再被敌军流箭射中,受了伤,末将真是罪该万死。”
朱慈烺没有回应,只是紧握王旗,步伐依然坚定。
柳生看着他那几乎毫不动摇的身影,心中更添焦虑,他知道此刻的局势已经相当危急,任何一次不慎,都可能改变整个战局。
可是他知道,劝说朱慈烺退去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
眼看着清军一步步逼近,明军的后防几乎已经是空无一人,这支几乎被完全包围的部队,何时能摆脱困境,柳生心中也充满了疑问和不安。
然而,就在这时,后方渐渐传来了密集的脚步声和马蹄声,越来越近。
朱慈烺顿时心头一动,听到这熟悉的声音,知晓援军终于赶到了,立刻,他的神情便由那份沉稳转为更加刚毅。
他看向柳生,目光变得如钢铁般冷冽:
“柳生,你再敢多说一句废话,朕明日便让你回南直隶,去过你的太平千户!
此时此刻,局势如此,朕怎能在此时弃战?你若再敢废话,休怪朕心狠手辣!”
朱慈烺的怒喝如雷贯耳,柳生愣了愣,不敢再言语。
他能感受到朱慈烺身上那股铁血的气息,是一个帝王的气度,此时的他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生死而战,而是为了更深远的东西。
与此同时,朱慈烺的目光也扫过了眼前一队队已经开始跃马冲杀的战兵,士兵们不再畏惧敌军的压迫,反而变得愈发凶猛。
朱慈烺的心情也随之高涨,他早已不仅仅是在为了这场战斗而拼命,而是为了自己能否稳坐帝位,能否成为一位真正的天命所归的帝王。
这一战,对于他而言,不仅关乎生死,更关乎未来的权威和威信。
若不能展示出足够的强硬与果断,他如何在这动荡的时局中稳固自己的江山?
若没有血与火的洗礼,又如何赢得那些心怀异志者的尊重与效忠?
“末将姗姗来迟,救援不力,恳请陛下治罪。”就在这时,高杰策马赶到,迅速穿过战场的混乱,借着那高高飘扬的皇旗,终于找到了朱慈烺的身影。
他策马而至,翻身下马,行礼如仪,脸上带着一丝歉意,却又不失那份从容。
朱慈烺听到这话,深深看了一眼高杰,随即扬起嘴角:
“好,来得正是时候!”他知道,援兵的到来意味着明军将能扭转战局的时机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