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他再也没有迟疑,猛地推开柳生,带着一股果断的力量,迅速跃身而起,借着旗杆的支撑,他一个翻身便上了高杰的坐骑。
随即,他高高举起那面象征着自己帝王之尊的王旗,眼神中充满了坚定。
战场上,情势瞬息万变。
柳生的亲卫骑兵紧随其后,见状,立刻毫不犹豫地聚拢成一道坚实的屏障,牢牢挡住了朱慈烺的面前。
他们紧握长刀,目光如钢,眼中闪烁着誓死捍卫陛下的决心,尽力为朱慈烺遮蔽来自四面八方的箭矢和袭击。
眼前的局势愈加紧迫,身后就是千军万马的明军,而前方则是如狼似虎的清军,战斗气氛愈加压迫,仿佛随时都可能爆发更猛烈的冲突。
高杰站在马上,目光如利剑般锐利,感受到了明军突然加强的攻势。
他几乎是下意识地跃上了另一匹战马,猛地抽出腰间的长刀,刀光寒冷如冰,举向空中,随即大喊一声:
“杀!”
他挥刀指向前方,命令着自己所率领的骑兵紧随其后,冲杀向敌军阵地。
柳生本能地想要阻止朱慈烺的前进,他心知此时并非出击的最佳时机,眼前的局势复杂而危险,撤退或许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作为陛下的御营副统领,他深知自己的责任,竭力保护朱慈烺的生命是他此刻最重要的使命。
“陛下——”柳生刚开口,试图说服朱慈烺不要再冒险。
然而,朱慈烺却不等他说完,猛然转头,目光如炬,声音震耳欲聋:
“谁敢言退?”
顿时,四周一片死寂。
战场上的喊杀声、火枪声、弓箭划空的尖锐声音、兵刃碰撞的铿锵之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音浪,但在朱慈烺的一声怒吼后,仿佛一切都凝固了。
周围的亲卫和随行骑兵们纷纷停下脚步,谁也不敢再发出一声反对的声音。
朱慈烺那一声“谁敢言退”掷地有声,气吞山河,眼中闪烁着如钢铁般的决然,他的身影在战火中愈加坚定。
随即,他目光一扫,冷冷地说出:
“谁怕?”
“誓死追随陛下!誓死追随陛下!”
随即,在高杰的带领下,身后的骑兵们齐声高喊,声音如洪流般澎湃。
这一声声呐喊,带着无比坚定的决心和对朱慈烺的忠诚,如同雷霆震动大地,令整支骑兵队伍都为之一震。
士气再次被点燃,燃起了熊熊战火。
“杀!”朱慈烺猛地一声大吼,声音如雷霆般炸响,瞬间震得周围的空气都为之一滞。
他猛地用力夹住马腹,战马如同一只脱缰的猛兽,带着无可匹敌的速度冲向前方。
那一刻,朱慈烺的身影仿佛化作了整个战场的中心,带着一股惊人的气势,冲破重围。
随着朱慈烺的一声令下,高杰所带领的混编骑兵中,数百匹战马几乎是同时启动,宛如黑色洪流中的一道巨浪,朝着清军阵地猛然扑去。
马蹄震天,铁甲闪光,刀枪相交,仿佛撕裂了整个夜空。每一匹战马奔腾之时,都带着一股摧枯拉朽的力量。
而此时,杨高在战场的另一端,看到这一幕时,心头猛地一颤。
他望着如潮水般涌来的明军,特别是那股声势浩大的骑兵队伍,不禁为之一惊。
那数百骑兵的气势磅礴,给人一种无法抗拒的压迫感。
刚才明军的防线看似渐渐崩溃,但此刻突然间又涌出了如此强大的力量,局势瞬间发生了剧烈变化。
杨高心中暗自焦虑,难道一切的攻势都已经付之东流?
明明之前清军的进攻势如破竹,一度占据了上风,怎会在短短片刻间,突然变得如此不利?
那股骑兵的冲击力不可小觑,若不及时应对,恐怕会给大军带来沉重打击。
高杰所部的援兵虽已赶到,但清军已经进入了全面备战状态,各级军官反应迅速,采取了阵地防守与反击相结合的战术。
因此,尽管明军的援兵来了,局面并未立即转为有利。
然而,局势却在悄然发生变化,明军的反击逐渐增强,清军的进攻势头开始受到抑制。
杨高深知,不可轻视明军的战斗力。
虽然他对自己的精锐部队充满信心,但此时的情形已经发生了转变,击杀朱慈烺的计划已经变得极为困难。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明军援军,他意识到,继续与明军死拼下去只会拖延时间,甚至可能带来更大的损失。
杨高低头看向济拜,他深知,自己不是单凭一腔热血就能赢得战斗的。
他迅速作出决定,立刻扭头向济拜报告:
“贝勒,明军援军来了,咱们得撤了。”
这话一出,济拜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
他心中清楚,自己此行的目的并非仅仅为了杀死朱慈烺,更是为了稳住大局,确保清军的胜利。
然而现在,形势突然逆转,明军援兵的到来让局势愈发复杂。撤退,似乎成了最明智的选择。
杨高是个实事求是的人,他明白,范文程在出征前特别叮嘱过他,一旦战局不利,要以保存兵力为先,切忌因一时冲动而做出不智的决策。
他虽不甘心错失此次击杀朱慈烺的机会,但他深知,保存实力,才能在未来的战斗中重整旗鼓,重新出击。
因此,杨高再三确认后,毅然决然地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这一决定虽然让他心有不甘,但他知道,若继续硬拼下去,必然是全军覆没之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