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多尔衮的计策
此时,西侧的战斗确实陷入胶着,清军的进攻未能如预期般迅速突破,反而被明军顽强抵抗。
然而,这对于朱慈烺来说,却未必是坏事。
西侧越是焦灼,多尔衮的撤退速度便越可能加快——而这种速度,又是极为微妙的平衡。
因为,一旦过快,清军就可能会因急躁而犯下更大的错误,甚至是被明军乘虚而入;而如果太慢,则可能因为危机感过于迟钝,错失最佳的撤退时机。
“这是极有可能的,西侧的战斗越是持久,说明多尔衮越是难以做出决断。”高杰终于开口,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
“如果他不敢立刻撤退,说明他心中充满犹豫,面对眼前的不确定,他的危机感会逐渐放大。
若是我们能够再施加压力,便能迫使他尽早做出选择。
若他决定撤退,那也正是我们的大好时机,趁他未完全脱离包围圈之前,便可一举打垮他。”
李立雄点了点头,但仍然带着几分疑虑:
“但如果他等到主力部队的到来,再加上两侧的支援力量,岂不是……”
高杰转过身,目光如鹰隼般锐利,深邃的眼神让李立雄不由得愣了一下。
“你觉得他会冒险等待主力的到来吗?
如果他选择等待,他就等于暴露了自己的命运。
多尔衮虽然聪明,但并非无懈可击。等到他意识到危机已经无法化解时,反而是我们发起致命一击的最佳时机。”
就在两人交谈间,高杰突然眼睛一亮,注意到东面的山岗上,远远飘来一面皇旗。
这面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迎风展开,分外显眼。
高杰的目光瞬间定格,他微微偏头看去,脸上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抹复杂的表情。
“那是……陛下的旗帜?”李立雄不禁低声问道,声音中带着一丝惊讶与钦佩。
“嗯,看来皇上已经做出了决定。”高杰沉声道,眼中闪过一丝深思。
他突然意识到,朱慈烺并没有如外界所想的那样只是依赖着军令和局势的变化,而是在背后暗中操盘,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这时,李立雄终于压抑不住心中的疑惑,开口道:
“末将听说军中有些传言,不知道该不该说?”
他顿了顿,见高杰没有反应,还是继续说道:
“听说……有一些将领开始对我们的行动产生怀疑,认为陛下过于激进,贸然行动可能会让清军从容撤退,甚至给我们造成不小的损失。”
高杰微微皱眉,似乎对这个话题并不感兴趣,但转念一想,他明白,正是这种传言,让他更加确信自己所做的决策是正确的。
事实上,军中的这些传言,反映的正是敌人对朱慈烺所采取策略的恐惧,只要敌人感受到疑虑,便是他们动摇的开始。
“不必担心这些传言,李将军。”高杰的话语坚定有力:“我们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全力支持陛下的决策。不论前方如何变动,我们必须站在最稳固的一边,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胜算。”
李立雄默默点头,心中的疑虑稍微放下,但他仍然能感受到,眼前的局势比想象中的更加复杂。
“什么事?说!”高杰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警觉。
他一向沉稳冷静,对于部下的汇报总是保持高度关注,任何不寻常的动静都会引起他的警觉。
李立雄得令,迅速侧身靠近高杰,压低声音说道:
“末将今早听到南京那边有人说,陛下正在筹划重新安排云贵、两广、福建等地的官员!”
说完这句话,李立雄眼神复杂,似乎在等待高杰的反应。
“此事当真?”高杰听罢,眉头紧锁,心中顿时闪过一丝警觉。
他知道,这件事若属实,意味着局势的变化将超出他们的预料。
南京,作为大明的首都之一,素来不缺管理官员,但这些地方的政治安排事关重大,尤其是在当前这场乱世之中。
高杰深知,云贵、两广、福建这些省份不仅是抵御海盗和郑家势力,土司的前线,更有许多敏感的力量在暗中角逐。
若陛下亲自插手并调整这些地方的官员,势必会对现有格局产生极大影响。
“这些省份必须得是陛下的亲信,或者是由他亲自主持的科考,亲自授予官职,否则根本不可能重用。”高杰低声自语。
他的心中已经隐约明了,朱慈烺此举并非简单的政务调整,而是对付郑家和土司的前兆。
若这些地方的官员能与郑家和土司有任何勾结,势必会加剧局势的复杂化,而朱慈烺绝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此举……或许是为了将郑家彻底排除在外。”高杰沉思片刻,语气坚定:“陛下必定要对付郑家,所有的局势变化,正是为了这一点。”
他一边思索,一边对李立雄点了点头:
“你继续保持关注,随时汇报情况。”
高杰的语气平淡,但话语中却透露出一股不容忽视的威严,李立雄微微一愣,立刻应声退出,心中不禁感到一阵复杂。
高杰没有立刻下令,而是转身打马离开,他绕过二线本部的营地,巡视了一圈。
此时,营地内外依旧保持着相对平静的局面,然而高杰心中的波澜却远远没有平息。
他心中清楚,朱慈烺的动作一旦落实,必将涉及更深远的战略安排。
作为一名历经沙场的指挥官,他深知,局势的每一次微小变化都可能影响整个战局,尤其是涉及张献忠的动向,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然而,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这一切并不是孤立的,他的眼神愈发坚定,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并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